□引祠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开头,哪吒打人毁树炸房子,这根本就是个max版的熊孩子。不止因为他破坏力大,更因为他天性中的魔丸会导致他失去控制,这比生活中的孩子难带多了。
早前读儿童心理学的时候,有同学问:“多大算儿童?”老师的回答是:“死之前都是。”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并常常拿出来提醒自己。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为巨婴开脱,实在是从情感方面来讲,成人和儿童并无差别。
电影过后很多人拿它跟《哪吒闹海》做比较,并表达对新角色的失望,说那个对抗父权的哪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在温暖家庭里长大、对抗不知所谓的命运的熊孩子。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刚做了母亲,视角变得温柔,只觉得小时候看过《哪吒闹海》的孩子长大了,与其说他讲了一个对抗命运的故事,不如说是跟小时候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那个闹海的哪吒,我隐约记得他有一个不被理解的童年,严厉的父亲只会用雷霆霹雳手段不分是非地批评惩罚,他被逼得“削肉还母剔骨还父”。在主张孝悌礼义的国度,这样明目张胆地反抗专制父权,哪吒确实是独一份。
上一辈的父母不太懂得怎样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他们通常简单地设置规定,违反就要惩罚,这也让我气愤不已。然而粗暴地批评他们不配做父母多么简单,我也是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意识到,不论你怎样小心翼翼,也没有人是完美的,做父母同样需要教育和训练,而不是指责,就像不能简单地指责孩子。
毕竟,死之前大家都是儿童。
这样的心理投射到魔童哪吒身上,就有了这个故事。他或许是个天生的捣蛋鬼,但是他同时也是我的儿子。我希望有人能在他暴躁的时候给予安抚,在被人误解而愤怒的时候坐下来倾听并且信任,有人陪伴玩耍,做好事的时候被表扬。
基于这个前提,我也看到了不完美的父母,母亲因为不能陪伴他更多而愧疚,并不会因为自己肩负保卫的重任而觉得缺席是理所应当;不善言谈相对严厉的父亲,并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而是积极听取孩子的申诉。我也喜欢太乙真人的设定,师父又如何,师父也不一定非得仙风道骨无所不能,他贪酒懒散,悟性不高,也会被自己的徒弟打败。
没有人是完美的。先承认自己不完美、不一定正确,才有进一步沟通的可能。
我很高兴看到李靖夫妇在面对村民指责的时候,没有首先批评孩子,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继而倾听他的申诉。没有无缘无故的愤怒和捣乱,如果诉求能得到回应,心态会平和很多吧。这是哪吒得以对抗自己身体里魔性的底气,也是我小时候希望被对待的样子,可我没有得到。
如今我也做母亲了,我告诉自己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用满满的耐心,用爱与理解的方式。这是我爱这部情节上并不完美的电影的理由。
新闻推荐
近日,一篇有关“28岁北大才女支教被卖到深山7年,给六旬老汉生下5个孩子”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义愤填膺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