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意见》提到,依法惩处“校闹”人员,严厉打击故意伤害他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跟踪、纠缠学校相关负责人,侮辱、恐吓教职工、学生等八种“校闹”的违法犯罪行为。(详见今日本报18版)
“校闹”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育部、最高法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意见,等于给了一把依法惩处八种“校闹”违法犯罪行为的尚方宝剑,对遏制“校闹”行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打击“校闹”还需要堵疏结合,既要严厉打击,杜绝“花钱买平安”,也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引导当事人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纠纷或争端。
近年来,各地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涉及欺凌、性侵、暴力等违法犯罪,以及一些意外事故造成学生伤亡等现象。一部分受害学生及家长却不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纠纷,而是想用“校闹”行为逼迫校方做出让步。比如打横幅围堵校门,恶意纠缠、殴打老师,或摆花圈和设灵堂、纠缠学校负责人,或占据办公教学场所,甚至于进行打砸学校设施等。尽管一些过激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已经涉嫌违法犯罪,但执法部门担心采取强制措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往往很少介入处置;而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能息事宁人,常常会“花钱买平安”。这样“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校闹”不仅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还能得到比正常维权途径更多的赔偿或利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助长了“校闹”行为。这也是“校闹”愈闹愈凶的主要原因。
“校闹”不止,校园就难以安宁。五部门出台的《意见》可谓对症下药,针对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校闹”现象,列举出了八种“校闹”违法犯罪行为,要求依法予以惩处,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对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故意毁坏财物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等,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意见》作为整治“校闹”的尚方宝剑,将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能打击“校闹”行为的嚣张气焰,杜绝“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等不正常现象,从而有力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还校园该有的一片安宁。
然而,在严厉打击“校闹”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妥善解决好纠纷或争端。如果有堵无疏,对受害学生及家长的“校闹”行为绳之以法,而对其合理诉求则置之不理,势必进一步激化矛盾,引发更为恶劣的社会事件甚至悲剧,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各地应该按照《意见》要求,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人身伤害事故纠纷涉及赔偿金额请求较大的,应当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等方式解决;各地可以根据实际,规定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协商赔偿的限额。如果调解、协商不成的,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纠纷。相信通过多种公平、公正的维权方式,让受害学生及家长能够获得合理的赔偿或利益,“校闹”现象便会越来越少,得到有效遏制。
新闻推荐
五部门联合发文明确8种“校闹”行为 事故责任认定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消息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处理过程中,要坚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