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
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高中到大学,大一新生不仅需要规划未来的学术生涯,还要对人生方向、职业方向作出选择。如何在大学四年合理规划时间?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事半功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开挂般的大学生活?这不仅是新入学的大学生的困惑,更是很多处在迷茫期、选择期的大学生群体的困惑。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写给学生的19封人生信札——《十九札》,即是这样一本解答学生学习疑问的记录。
《十九札》的写作历时四年,收信的学生不固定,既有艺术系专业的学生,也有在大二迷茫于学业的清华大学的理科生。朱青生教授从“大学之意义”到学术规划、论文写作、资料卡片整理乃至“科学与人文之辩”等方面进行了答疑解惑。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导致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严重的脱节,这使得大部分的考生对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一知半解。
在《十九札》的第一封信中,朱青生教授便以“大学的意义和性质”为题,从大学之性质、大学的基础、大学的特点与目标等方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读大学这一问题——大学是一个培养学术人才的学校,是施教者传授人伦准则和社会理想的组织,它更是一个科学的保证。在大学中,人类的理性可以在大学这一个系统中,根据理性本身的逻辑,自我生长,自我推展,自我检测,自我批判。任何政治体制和经济条件只能限制和规定大学的规模、师资的
集团归属、学生的配置和实用课题的取向,但却无法影响大学的根本性质。
学界门类之纷繁,隔行如山。在人类知识爆炸性增长的今天,任何人尽毕生之精力或许都不能把握一门学科的完整知识。当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生会发现大学之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甚至许多课程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太大的联系。那么,为何我们要在专业知识之外,辅修一些通识课、选修课?
朱青生老师解答了为何“大学要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的问题,他认为“科学并非万能,人的存在也并非完全理性,在全面复归人性的道路上,现代艺术以其特殊的干预方式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是,朱青生老师还在《十九札》中从“知识之源头”阐释了文科与理科之间重要的联系。在《十九札》的第18封信《关于科学的局限》中,朱青生教授将这封信寄赠给了清华大学的一位同学,讲述了“科学知识”与“人之存在”的联系,解答了理工科的学生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文科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在《十九札》中,朱青生老师反复提到了提问的重要性。朱青生老师在书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以一当全,解决特定课题的方法,必须是根据这个课题的资料和需要,在解决过程中逐步建构。如果在学术道路上行进得更远,不仅需要对以往经典学说进行反思,更需要在阅读书籍中学会提问。在朱青生老师看来,提问不仅是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是对课题的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只有经历精神成长的怀疑、辩驳和创造的积极鼓励,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学者。
新闻推荐
到了大学就轻松了……相信不少家长为了激励孩子撑过高中三年,或多或少都说过类似的话。近日,教育部就“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