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王维作者:胡松涛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月
据一位古代文学老师说,大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词人)是纳兰性德,接下来是李白和苏轼。纳兰性德的诗词缠绵悱恻,符合青春期的愁绪,李白和苏轼激情壮阔,几乎没有中国人不喜欢。但王维在年轻人中缺乏认同感,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其一,很多学生并没有读到他诗中最精粹的部分;其二,他成就最高的中晚期诗歌所表达的禅悟与理趣,并不是青年人乐于欣赏和理解的。
我想想自己也是这样,20出头的时候对他无感,也是近年才喜欢读王维,尤其是受胡松涛老师这本《辋·王维》的启发,对“诗佛”王维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王维是少年天才,他少年得志时候的作品,并不是我们熟悉的《终南别业》或《山居秋暝》这种风格,而多是古体乐府,比如写贵族女子奢华生活的《洛阳女儿行》,他也写过闺情诗。《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对他的这些作品有过精彩的分析。
纵观诗歌史,很多诗人终生感慨怀才不遇,他们渴望的终点不过是王维的起点。可是后来,王维不想当网红了。中年的王维,寄情山水,在诗书画中照见五蕴皆空。但王维表面的仕隐兼得却是在内心两失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从来不在诗里直接体现内心思绪。王维晚年的形象也与神韵淡远的“诗佛”不同,安史之乱中他没能逃出长安,后被安禄山挟持至洛阳任伪职,乱定后,王维虽得以免罪,但内心极端痛苦。他晚年的文章翻来覆去反省自己为何不能自杀殉国,沉痛和自责程度,让人不忍卒读,几乎就是他的忏悔录。
《辋川集》这组诗几乎每一首都是对立的呈现与消解,诸如有和无,动和静,现在与过去。以第一首《孟城坳》为例,他句末写道“空悲昔人有”,这种“古人”“来者”的叹惋更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但显然,王维的感慨更有哲学高度。他不像现在很多人搬了新家就要庆祝乔迁之喜,要么请名人字画挂墙上。王维的新居是武则天的文学侍臣宋之问的宅子,王维营造辋川别业的时候,距离宋之问去世不过三十余年,但王维看到的辋川却是一片衰败。他从宋之问身上看到的是生命悲剧的普遍性,既然古人的“有”如今已成了“无”,那么今人又怎能幻想自己成为时间的例外?王维洞悉了脚下这片园地终究会逝去,所以反而能尽兴地融入此,将日子过出了天长地久的意味。
王维诗中的清洁之美在《辋川集》中集中体现。这种清洁之美,从内在思想感情来说,是超脱性情下个人欲望的淡泊和自我意识的收敛,他始终与生命的各种欲望保持着距离;从外在特点来说,主要表现在诗中景物的幽静和明净。但我们仔细打量这组诗会发现,他更是用宇宙观来看人世兴废,一旦一个人学会用宇宙观来关照自我,就会很少去执着于情绪的痛苦与快乐。《辋川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澄澈明净又生机盎然的作品,胡松涛把辋川称为“中国诗谷”我是深深赞同的。
叶嘉莹先生以及她的老师顾随先生谈到王维的时候,似乎颇有微词,顾随讲“王维的诗具有一种调和之美,无憎恨,也无赞美”。顾随先生又进一步指出“王诗味长如饮中国茶,清淡而优美,唯不解气。”“右臣高处到佛,而坏在无黑白无痛痒”,这和鲁迅先生说的如出一辙,憎与爱是人的两面,不能憎也就不能爱。叶嘉莹谈到她喜欢的几位诗人李商隐、辛稼轩以及近代的王国维,她也坦言“独对摩诘不能深爱,王维缺少真挚的感情力量。”
这两位先生看待古典诗歌时,更重教化功能,比较重视诗歌对青年人的成长教益。而每个人与诗词共情的能力,无疑也取决于个人经历阅历和性情。胡松涛挖掘出了王维身上这种真挚的感情力量,《辋·王维》是一本酬知己的作品,这种懂得,是穿越了年代与时空的相遇相知。
胡松涛对《辋川集》的解读也非常巧妙,他没有用古诗欣赏的一般套路,而是设置了20个诗歌现场,相当于20集情景剧,让读者进入盛唐的王维别业,看王维如何诗意地栖息。
《辋·王维》一书有思想深度,有灵光,尤其是那种无以言喻的时空张力和人生况味,是我最喜欢的。胡松涛通过对王维的解读进行了世界、人生与生命的提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之远游。若没有遇见相知的灵魂,那不如与自己为伍踽踽独行。孤独往往不是在山间,而在稠人广坐中。叔本华曾经说道:“一个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很多伟大的诗人、哲人,比如王维,无疑都选择了后者。
新闻推荐
从丹江口水库出发,途经1276公里总干渠、51座铁路交叉工程、102座倒虹吸、27座渡槽…… 南水“北漂”不舍昼夜
西四环暗涵工程模型,装着南水的管道从五棵松地铁站下“钻”过。12月3日,团城湖调节池进水口。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工程项目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