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记账三部曲:痛下决心——稍有松懈——算了算了。对每位年轻人来说,对待记账,初心都是真切的,但真要执行起来,随时放弃的真心更真切。都知要理财,得从记账开始,但谁知记账后,该花的钱一笔没少,不该花的照花不误。
年轻人每一个记账本里,都藏满flag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最大的错觉应该是——“我这个月能存好多钱”,而荒谬程度能与之“媲美”的还有——“只要我开始记账,买楼、收租的退休生活指日可待”。因为相比撸铁减肥、打卡学习,“记账”,才是年轻人打脸史上最常见也最鲜明的flag(网络用语,意思是表明一个振奋人心的决心或者行为)。
近日,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现在的年轻人还记账吗?每到月底就嚷嚷“我明明什么都没买,钱都去哪儿”的年轻人,且不说工资刚发,还没焐热,就去了别的地方,一到买买买时刻就进入激愤状态的他们,记账全靠“×××的年度账单”“××的人生成就”。即便有些人终于领悟“购物一时爽,还款最心酸”的消费常态,一心只想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对着泛黄的记账表格痛下决心:记账!但真要执行起来,却又总是落入“每天发生的交易那么多,一笔笔记下来实在是太繁琐了……记着记着自己也不清楚哪一笔是什么时候的了……算了,还是不记了吧……”的怪圈。
据一项针对全国网民关于记账情况的投票显示,参与投票的人群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有坚持记账的习惯,而有超过一半的人几乎没有记过账或者从来不记账。对当代年轻人来说,“零记账”之所以会成为常态,除了里面flag太多,被伤得太深,更主要的,是“零记账”的背后映射出当代青年对消费的全新思索。
就像网友提出的观点一样,“网上支付方式便利,不记账不代表不会理财,只要合理支配收入,一定额度内的自由还是应该奖励给自己的,毕竟人生苦短,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也是一种态度。”在今天,比起习得记账能力,拥有把控自己人生的能力来得更适切。
当代魔性记账姿势
有时候年轻人记账,不单单是为了节约,也是为了报复、反省……玩一场“行为艺术”。
前有报复性熬夜,现有报复性记账
就像因白天过得不好或不满足,年轻人会以“报复性熬夜”来弥补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感,用熬夜抵抗焦虑情绪,来获得快感一样,当超额消费让人产生内疚情绪时,年轻人便开始“报复性记账”。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行为背后,是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从而减轻内心不安。换句话说,不到欢快剁手时,他们根本不会理睬“记账”。
前有苏大强较真,现有自杀式记账
电视剧《都挺好》里被称作“记账狂魔”的苏大强,不仅把每个孩子从小到大,家里为他们花出去的每一笔钱,分账户记账,笔笔清楚,而且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这种毅力和决心,的确是记账能力的核心,但对年轻人来说却堪称“自杀式记账”,如此事无巨细的记录,买个早餐、买瓶水、坐个地铁,甚至是微信群里抢到的几毛钱都要记,浪费精力不说,还透支了时间。
前有缘分式恋爱,现有缘分式记账
年轻人找对象都随缘,能遇见最好,遇不到也行;谈恋爱都随心情,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有些人记账也一样,全靠“缘分”撑着。想起来就记一笔,没想起来或心情不好,直接“撂笔”不记。别人记账是一笔笔收支记录,他们记账更像是一场抚慰心灵的“行为艺术”,用经典情话句式来说,就是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一叹:“噢,可记账!”
前有为存钱剁手,现有禁欲式记账
市面上流行的剁手吃土训诫书里常言“要想存钱,必先禁欲。”自动屏蔽消费主义的喧嚣:狂欢不跟了,种草不拔了;自动消解社交物欲的诱惑:聚会不去了,电影不看了,一日三餐只求肚饱。为了记账而禁欲,在当时当刻不乱买、不囤货、不纵容自己的欲望,总算是搞清楚钱都去哪儿了。只是这样,压抑性质颇重,很容易与“过度节食减肥遭遇报复性反弹”一样被“命运”戏弄。
从稀里糊涂的穷,变成了明明白白的穷
豆瓣上有一个专门记账的打卡小组,其简介是一句:不记账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多么有钱/怎么穷的。当年轻人对记账的迷惑程度不亚于如何平衡自己的实力与欲望的关系,便开始对“年轻人要理财,得从记账开始”这句话深信不疑。据《2018年随手记&易观年轻人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年轻人每月平均记账次数是41次,相当于每天记账1到2次。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正学会记账,但账也记了,钱真的省了吗?
据《2018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有56%的人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每月平均储蓄仅1389元。原以为记账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收支,但现在来看,只把记账当成攒钱来源,不过是稀里糊涂的穷,变成了明明白白的穷。
新闻推荐
事发现场。?截屏图12月24日晚间,重庆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煌华新纪元购物广场,一男子从高处坠下,砸死2名行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