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在中国历史上,像长孙无忌这样连续“红”了三十多年的权臣并不多,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后参与发动玄武门政变,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夺取帝位,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贞观(唐太宗年号)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并被定为功臣第一,晋封齐国公,后封赵国公。唐太宗临终前,他是托孤大臣。唐高宗李治即位,册封他为太尉,同平章事,成为实际的执政掌权者。三十多年间,可谓权倾朝野。
论功劳,他是开国功臣,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夺取帝位的核心人物。论关系,他是唐太宗的“发小”,从小玩到大的“哥们”。论亲情,他是唐太宗的舅哥,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皇帝近亲,最后的下场却是被逼自杀,子孙或流放或杀,结局令人叹息。
唐高宗李治是长孙无忌一手扶上皇帝宝座的,而就是这个李治,却逼死了为他争得帝位的舅舅。一念之私让长孙无忌拥立李治,一念之私又让长孙无忌被逼而亡。长孙无忌的一念之私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当时,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兄长,比李治年长九岁,从小聪明伶俐,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喜好经籍,他性格刚毅,做事比较有主见。而李治年龄偏小,性格软弱,能力一般,遇事也无主见。一边是才华出众的李泰,一边是懦弱少能的李治,两人谁更应立为太子,其实一目了然,唐太宗也不时在言谈之中暗示要立李泰为太子。这时在一旁不动声色的长孙无忌却有自己的私心。他需要即将即位的太子是一个年龄小一些,性格软弱,没有什么主见的人,这样才会确保自己拥有更大更久的权力和更多的施政空间,无疑,李治更适合他的胃口。因此,当唐太宗征求长孙无忌立储的意见时,他“固请立晋王治”。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下,15岁的李治最终被立为太子。之后,唐太宗思想仍在动摇反复,由于李治性格软弱,不像自己,唐太宗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挡了回去,他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长孙无忌说,李治仁厚,是个好太子,况且太子哪能如儿戏般换来换去?唐太宗听了只好作罢。
长孙无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继位,高宗李治即位后,立即拜长孙无忌为太尉,掌管朝廷大权。长孙无忌为了巩固李治的统治,又编织了一张“谋反”的大网,把对李治皇权有威胁的吴王李恪等人全部装了进去,予以杀害。李恪临死前大喊“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用不了多久就会灭族!”
自己酿的苦酒最终还要自己喝下去。长孙无忌很快就品尝到自己私心酿成的苦酒,李恪临终预言也得以应验。因为反对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得罪了李治和武则天,武则天的党羽许敬宗向皇帝奏报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听了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连连问左右和许敬宗自己的舅舅为何会谋反。其实,长孙无忌有没有谋反李治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个一手将自己扶上皇位的舅舅要反早就反了,何必要等到今天?为了收回权柄,李治将错就错,剥夺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也全部受到株连,或流放或杀。三个月后,李治又令许敬宗等人复核此案,并派人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作为一代名臣,长孙无忌为唐朝开国立下功勋,辅佐太宗、高宗两朝,政绩颇多,为人也博学多才,性情耿直。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然而,在大唐王朝继承人的选择上,他的私心占了上风,最终选择了并不合适的李治,害人害己,自己被逼自尽,子孙株连不算,盛极一时的大唐也很快被武则天建立的大周所取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长孙无忌时写道:“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套用今天的话就是说,私心太重害人呀,会害了国家,害了别人,也会害了自己,太可怕了!
新闻推荐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劲峰郑钧天翟永冠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年底召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