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强在深圳的出租屋
今天早上一位失去联系的高中同学,通过微信联系到我。他要感谢我1996年在深圳对他的资助,记忆像一个时光摄像机一下把我拉回在深圳打工的经历。
人的一生有许多地点,让我们刻骨铭心。一想起深圳万丰村的门牌,我心中说不出是爱、是痛、是悲伤,还是夹杂着一丝温暖的苦涩回忆。谁也无法想到,这个出租屋与我以后写作的打工诗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储存在一个人心中的厚重苦涩,发酵着或渲染着打工诗歌的色彩。
1995年我来到深圳。眼前呈现的一切落差,让人晕眩。因为没办暂住证,头晚到深圳,第二天一早我就被治安队员抓走,还好表姐花50元钱,把我保出来了。那时办个暂住证得200多元,哪来办证的钱?
大学毕业后,我又来到了深圳。由于学的是会计专业,工厂都是招聘女生,重点是不会粤语,工作不太好找。整天四处逃避治安员的“逮捕”,跟巡逻队玩起了“躲猫猫”。每次出门前,我总得条件反射地探头四处张望。身无分文的我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当空的高温,为找工作而终日奔波。同年除夕,我一贫如洗,用煤油炉熬稀粥,刚煮个半熟就没煤油了,摸摸口袋,身无分文。看着别人杀鸡宰鱼,我透过小巷的空隙仰望苍穹,一种无端的悲凉涌上心头。
在空间狭小的出租屋里,我一气呵成写下《在深圳流浪的日子》:“走在坚硬的粤语中我们四处碰壁头破血流/我们被冻僵的表情只有靠依偎的乡音取暖”“我突然感到那白花花的米粒,多像/母亲的泪水/是什么卡住了我/隐藏在我的喉咙间/鱼刺一样/使我无法驱赶”……
对于正在经受挫败的打工者来说,诗歌无疑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我最终决定,为打工群体的命运鼓劲和呐喊!
我用敏锐的触觉,捕捉千万打工者的拼搏,坚韧的刻刀在朽木上飞速行走,一首《铁钉》深深扎进了人们心里,犹如成千上万根钢针,刺中无数脆弱的心灵。“要拔出多少内心的痛,才能凑足一斤铁钉/要从身上拔出多少汗水,才能凑足一日三餐/一根根铁钉能走多远,一根根铁钉用民工的汗水和血泪解渴/铁钉,是生锈的哑巴 ,泪往心里流。 ”
无需华丽的措辞,也不必过多的夸张和比喻。我以一颗有着感同身受之心与工友们彼此慰藉、彼此激励,我常想:“我不能保持沉默,要用我的诗记录这个时代打工族的生存处境,呈现打工一族的内心呐喊。”
2001年,我与几位朋友创办了后来著名的民间诗报《打工诗人》,把全国各地的打工诗人汇聚在同一面大旗之下。同时,编辑出版《中国打工诗歌精选》选本,主办中国打工诗歌奖。我们在努力为三亿群体留下自己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鲜活的时代记忆!2003年我从广东到苏州,并选择了在苏州定居。
打工诗歌来源于打工现场深处,它有砂纸粗砺的真实之美。它的写作主流是打工个体最真实的情感释放,任何一种文字,只要是完整的表达或呈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它对个体而言就是最美的。因为它充分地释放了个体内心的情感,使个体得到了充分的燃烧,充分地燃烧就是一种最耀眼的完美!
中国改革开放的土壤催生了打工现象的出现,打工群体像潮水淹没了中国的所有城镇,像钢筋水泥一样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打工诗人就是那个扛着水泥深情歌唱的人。有了打工诗人,才会有打工诗歌。在改革开放中,劳动创造了打工诗人,打工诗人创作出了打工诗歌。这是劳动者之歌,这是底层人民之歌,这是世界劳工最有力的大合唱!
(作者系第一批打工诗人、打工诗歌主要推动者之一)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对购票者来说,无论通过个人还是网络平台抢票,都有“中间商”赚差价。那么,为何个人以违法甚至犯罪论处,而网络平台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