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漏风的土墙房、困苦的老果农、心怀梦想的纯真留守儿童、一大片“扎眼”的滞销血橙……这篇网文可谓击中了人们的泪点。
可以确定,“150万斤血橙滞销”存在多处夸大和不实,有造假嫌疑。这种所谓的悲情营销,显然已突破了底线,是对困苦民众的冒犯,也是对公众同情和善心的滥用。
类似无底线的悲情营销,早已不是第一次。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临猗苹果滞销”悲情营销事件。靠着悲情营销套路,他们十几天内就轻松挣了上百万元。
应当承认,悲情营销模式,对消费者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但考虑到现实中,常常存在农产品销路不畅,部分农户因此陷入困境的现象,所以,对于这一销售模式,没有必要一概否定。如果信息真实,价格合理,收益的绝大部分进入贫困民众的口袋,倒不失为一桩助农扶贫的善举。
不得不承认的是,类似事件的发生,也与现实状态有关系——消费者被利用,好在损失不大,也就没有追究。
若要认真追究起来,悲情营销如果陈述内容与事实不符,在《广告法》上涉嫌虚假宣传,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涉嫌欺诈。在“150万斤血橙滞销”事件中,商家承诺每卖出一件血橙,他们都会给留守孩子捐出0.5元圆梦基金,倘若这一承诺未兑现,则涉嫌违反《慈善法》。显然,对于可能涉嫌多重违法的悲情营销行为,相关执法部门也不能置身事外,而要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悲情营销屡屡突破底线,不能止于道德指责,法律也当及时亮剑。与此同时,相关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也应守土有责,对类似营销行为进行打击和规范。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于平
新闻推荐
把好“方向盘”确保“一路安” 广东禁止有问题的175名司机3556辆车参加春运
新华社广州1月9日电(记者毛鑫)记者9日从广东省道安办了解到,今年广东有175名客运司机和3556辆重点车辆被禁止参加2020年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