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晴
安若水的长篇小说《煤城里奔跑的童年》,最大的魅力是纯真,不仅有纯真的年代、纯真的人际关系,还有作家的一颗纯真的童心。
小说语言非常清新纯朴,文字极其干净,尽管写得很细腻,却没有赘述、复杂的语法和句式,就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少女,带着花朵的气味,伶牙俐齿地讲述着一个童话般的梦境。小说的人物刻画也非常高明,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引领,人物的形象也逐渐活灵活现。至于人物性格、特点之类的刻画,更是信手拈来、落笔到位。
故事从1972年秋天“我”作为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的事情说起,开篇没有过多的陈述和铺垫,展现出一个六七岁孩子对于上学的憧憬:背着小书包、拿着小板凳、走在上学路上,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经验,我们看着小主人公,就像看着自己童年的旧照片,忍俊不禁地会心一笑。
在《引子》里,作者简单交代了故事场景,是她童年时代生活的煤矿棚户区,满载童年回忆的棚户区如今要拆迁了,“过去的生活场景将不复存在”。安若水用极具镜头感的几个短短段落,既勾勒出一幅“有故事”的棚户区残景,又为后面整本书的情绪定下了一个明亮、忧伤又幸福的调子。只要深入阅读作者的文字,就会被情绪所感染,而随着她淡淡的声调,继续走向回忆深处。流畅的阅读体验除了得益于文字本身的凝练,还在于作者恰当地把握了叙事的情绪和节奏。
《煤城里奔跑的童年》这本书,写得朴素、节俭、入味,读起来令人不知不觉地沉溺其中、意犹未尽。看到书中出现的上学的小板凳、下乡支农、学雷锋做好事求表扬信、积肥交任务、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儿童团、曾经时尚的纱巾、男孩子的冰猴儿陀螺、女孩子用发卡卷刘海等历史细节,仿佛重新回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空场域中。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文字穿越到40年前那个明净、温暖、幸福而又带着些许清苦的年代。那些似曾相识的笑脸、小把戏、泪水和背影,像一个荡漾着的甜美的梦,令人沉浸其中,不想醒来。
此外,小说的结构非常严谨。时间限制在1972年至1976年间一群孩子念小学的阶段,故事主要场景就是煤矿棚户区,主要人物是5个性格和成长环境似而不同的小孩子,他们有各自的人生来由而相聚在棚户区:安格是个怀有梦想但生活在煤矿区的女孩,她总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因此非常爱读书。三女两男5个孩子,来自5个家庭。安若水在不着痕迹的叙述中,刻画出每个角色的性格走向。一个人的童年与家庭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基本上来说,家庭是什么样,儿童的性格趋向就是什么样。所以作者可以从容地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多余的抒情和冗繁的评判,只有越挖越深的回忆。
儿童文学作者需要有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那一颗心中,永远饱含春风春雨。《煤城里奔跑的童年》既有非常专业的文学性,又有无比纯真的趣味性,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那纯真的年代,更能触摸那纯真的童心。
新闻推荐
一周前,得知辖区新增一例确诊病例,居委会主任金舟有些“意外”。他所在的武昌区H社区执行“封闭管理”一个多月,发现确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