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漫
对于余华的这部《活着》,我已经不是一次阅读了,每个年龄段读起来总是有不同的感受。余华似乎很擅长写这种苦情的故事,他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把小人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排列组合成一个令我们沉思于其中的故事。
当你一气呵成地读完了《活着》,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浏览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时,总会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你可以把自己当作书中那个听故事的年轻人,只是看着那头也叫福贵的牛在田中缓慢劳作,听着这个叫福贵的老人安详地讲述着自己悲情的命运,作为读者的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浮生若幻。福贵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年轻时整日在青楼里赌博,像福贵父亲输掉福贵爷爷的一半家产,福贵也把父亲的家产全部败光,输掉了自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房子,从大富大贵的地主家少爷成了一个穷苦潦倒的普通农民,之后接二连三的不幸随之而来。从国共内战时期,到人民公社时期,再到十年浩劫,福贵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作为读者,在我们看来,福贵的一生中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一无所有。
读完《活着》,你才会真正明白了“绝望是不存在的”,只要活着,绝望就不存在。国共内战时期,福贵给妻子上街卖药,结果被抓去当兵,一去就是好几年,当他所在的国民党军队弹尽粮绝,死伤无数,他面对着无数在自己面前冻死的战友时,他没有绝望,他还活着,因为他知道家里的儿女,妻子,母亲,都在等他养活,他要活着。当他活着回到了家乡,女儿凤霞因为高烧变成了哑巴,母亲也去逝,他也没有绝望,因为原来接手了他输掉房子的地主龙二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被枪毙了,福贵还活着。儿子有庆上了小学,县长老婆生孩子大出血需要输血,有庆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而县长竟然就是当年的战友春生。妻子得了软骨病,女儿凤霞嫁给了二喜,生下了富贵的孙子苦根,凤霞大出血,死了。妻子病逝。二喜独自带着苦根干活时,因为工友的操作失误,也死了。最后,福贵给苦根煮了一大锅豆子就出去干活了,因为家里穷,苦根饿坏了,结果撑死了。小说的情节听起来似乎充满戏剧化的魔幻,但是面对如此苦难的生活,福贵遭受这一切后没有绝望,仅仅为了活着。
我相信春生是绝望的,在十年浩劫时期被批斗,被人毒打,最终选择了自杀,在自杀的前一天他去找了福贵,福贵的妻子对他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要活着。”但春生还是死了,因为他看不到活着的希望,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只有经历过福贵的一切才知道福贵为什么还活着,为什么还感激生活。我们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故事,想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真的很难,有些事情,有些人,必须亲身经历了才有资格谈及幸福或是痛苦,就像别人对我们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也都是妄言,有些事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喜怒哀乐,冷暖自知。
古人说的在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个追字上,一追再追,追到最后为了谁,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可生活却从来没有被抓住过。因为未来还没来,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就绝不能掐死现在。人不能靠记忆活着,人要靠希望活着,哪怕靠幻想,幻想就是希望,有希望,就能活着。有希望,绝望就不存在。我们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有限的事物中,却不知道,只有明天,才有希望。活着,就是唯一的希望。读完《活着》我知道了大多数人有时候都在为命运而泣,在为不济的命运愤慨。但是一个人可以离开一切他憎恨的事物和人,可就是离不开命运。无论是你憎恨它,还是爱它,都会在无可奈何间,渐渐老去。
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如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写道的那样:“生活对于心灵有时会提出残酷的要求,但是必须逆来顺受。”
新闻推荐
中国青年报12月23日消息,继象牙塔里的“绩点为王”焦虑之后,找实习似乎又成为大学生的“内卷”高发地。据《财经》杂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