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忽然成为热词,有关性别的讨论再次一石激起千层浪。1月29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就《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做出回复,并提出“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而就在两天前,教育部发文要求对所有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但在社交媒体上,虽然两个话题都登上热搜,前一话题被媒体报道转载,相关话题阅读近10亿,引发十几万人讨论,后者却不及十分之一。矛盾既是父亲又是一名性教育讲师的王弘琦,坚决反对以“阳刚之气”来养育自己的儿子。但现实中又似乎无能为力。
王弘琦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他曾经特别喜欢紫色。雨天出门带着的一定是他最爱的紫色雨伞。但之后某一天,他突然拒绝带紫色雨伞去幼儿园,“我现在不太适合这个了”。王弘琦选择尊重儿子,并没有追问原因。但他知道儿子应该是受到了同伴压力。
“男孩应该坚强勇敢,否则就是娘娘腔,女生应该温柔安静,否则就是女汉子。这种社会性别我们一直在强化,要像个男孩,要像个女孩,这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里太常见了。我们,包括老师,为什么不去谈论性格品质,而是谈论性别定义?”王弘琦问。
事实上,校园欺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于性别的欺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国内著名性教育专家刘文利说:“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普遍存在而且隐蔽,包括与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倾向有关的欺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法会加剧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全面性教育是被讨论极多的解决方案。“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以及“培养阳刚之气”背后反映的恰是性别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教育者不能一边号召防止校园欺凌,一边又在培育校园欺凌的土壤。看来全面性教育太重要了!而且首先是成年人要接受全面性教育!”刘文利在微博上呼吁。共识在国内,从官方到民间,性教育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都没有统一答案。但相对统一的共识是:性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国内专门从事性教育的个人和机构对全面性教育的理念广泛接受。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更新版。全面性教育是基于课程、探讨与性相关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知识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
更新后的《国际性教育指导纲要》共有8个核心概念,分别是: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和性;理解社会性别;暴力与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
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使儿童和年轻人能够明白自己的决定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健康和福祉的,并且能够终其一生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全面性教育十分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希望教育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包容和理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困难和挑战。
给予孩子尽可能全面的信息,避免因为无知带来的意外伤害。
“我们尽可能地告知孩子关于现在的事实,让他们在充分了解信息之后,如果遇到相应问题,可以作出最合适的、审慎的、伤害最小的选择。”你我伙伴执行主任张耀华说。该组织由国际公益组织玛丽斯特普孵化而来,主要工作是为国内青少年提供性教育课程。争议目前国内性教育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之一就是性别多元话题。这一话题必然会涉及的群体就是性少数群体(即非异性恋者)。他们也是在未成年人阶段最容易因性别气质或者性倾向不同被欺凌和歧视的一群孩子们。
关于性少数的话题,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心理老师毛剑玲说:“我们不涉及这一块,我们觉得这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据她了解,在青少年之中还存在视“同性恋”为“风尚”的现象,一些孩子受同伴影响宣称自己是同性恋。
毛剑玲的观点具有普遍性。这种认知主要有两个观点:跟孩子讲性少数,会让他们变成性少数;这样的孩子非常少见,在实际中遇不到。
上述两种观点背后实则是因为缺乏对性少数的了解而造成的恐惧。这也恰恰是认同全面性教育理念的人坚持把性别多元内容纳入性教育课程中的原因。
校园欺凌或者暴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性别气质不符合社会规训,即没有做到相应性别应该有的样子。
广东省一个市重点的班主任和生物老师王山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有同理心并且保持开放和理性的心态。因为即使是异性恋,在其他方面、在某些时刻也会成为少数的群体。
“比如说我很矮,在一群高个子里,我就成了少数。当你处于少数时,别人对你总有歧视和偏见,你是不是心里会很不舒服?我们很有必要去了解和知道他们的状态。其实他们和我们普通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梁振)热议“阳刚气”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人对培养“阳刚之气”表示支持,也有人认为关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矫枉过正的表现。
王一卓:确实该加强对男孩子阳刚之气的教育,这个得多方面抓,比如演艺界有些男明星,他们对青少年影响很大。
斯泽夫:现在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主要是他们进入幼儿园、小学时,老师多半是女性,受女性的影响极大,应该多培养一些男老师。
文文:父教的缺失、家长性别错位的教育观念,以及过度溺爱的养育方式,致使一些男孩不“男”,在性格特征甚至穿衣打扮和爱好上都出现女性化的特征和气质,这样的风气确实应该改变一下了。
春虫虫:教育不能局限为教育成男人或是女人,首先应该先教育如何成为一个人。
裴蕾 Val: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力和自由人格,未来当ta在ta的时代可以自由选择、过有意义的生活。性和亲密关系必然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且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相关教育体系一定要搭建完善才行。
丁勇钢:我觉得这一强制性的要求,会潜在地增加校园霸凌事件,那些性格柔弱的男孩,会成为所有人的攻击对象,简直令人窒息!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教育部网站3日公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