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腊月二十三,年就一天近过一天了,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忙年。国力强盛了,社会繁荣了,若排除个人闲愁恩怨不计,几乎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忙并快乐着——为这年。
从造字法角度理解,“年”属于会意兼形声字。起笔一撇犹如稻穗,至今未易。在甲骨文里,“年”字上部就是一束穗子下垂的禾谷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手臂向下伸的人形,合起来就像人背负禾谷的形象,其基本义即表示收割庄稼、获得丰收;“年成”,即表示庄稼成熟。
金文承续甲骨文,“年”字形状跟甲骨文中的很相似,只是下垂的谷穗更明显,人的腰也更弯,稍微有点变化的是人与禾连在了一起。有的金文将“人”写成了形旁兼声旁的“千”字,有迁移的意思,表示搬运收割好的庄稼。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而更为整齐,“年”字下部“人”讹变为“千”,“年”由此转化为形声字,禾形、千声,有千禾才叫过年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千、禾”做了简化处理,“禾”最后两笔和“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基本上变成了“秊”字。楷书则将隶变后字形中的“千、禾”写成“千、午”,导致“禾”形消失,写作“秊”,俗作“年”。汉字规范化,以“年”为正体,最初“人”头顶着“禾”的样子,彻底消失。
所以“年”是“秊”的异体字,古籍中多以“年”代替“秊”,其中的“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农人载谷而归,造字本义即将收成的谷物搬运回家。古代秋冬谷物有收成叫“年”,秋冬谷物欠收叫“歉”。许慎《说文解字》释“秊”曰:禾谷成熟。释“年”曰:“谷熟也。”指庄稼与不得成熟的灾歉相比,是得以成熟的丰收,丰收即有年。
由于上古中原地区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五谷成熟,一年收获一次,由此引申出年纪、年节、年代、每年等义,“年”又是时间单位,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笔者倒觉得,“年”还应该蕴含“有闲”的意思。因为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劳作一年,终于有了收成,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除了吃喝玩乐放松一阵,给自己放个假,不被打扰地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点空闲怎么行呢?退一步说,劳碌一生毫无空闲的人生,又有何益何趣呢?
其实,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写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答十年,便是百四十。这个算法颇新鲜有趣,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度过,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可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了,然而做不到。
问题在于谁的一生都不可能每天在空闲中度过,即便被薛宝钗称之为“富贵闲人”的贾宝玉也不可能终日无所事事,不是家庭不允许,是人的社会属性不允许,人生有太多的不得已和身不由己。但是忙一季子,闲一阵子,还是可以的,尤其在农业社会。于是人们发明了年,就是要“闲一阵子”!
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忙年,就是为了过年那几天能够闲下来,闲下来才能梳理一年来的得失荣辱,生命才能获得营养补给,心理和精神才能获得放松和愉悦。忙是为了不忙,这才是生活的辩证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年”也算得上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假如从今而后没了“年”的存在,有多少东西将失去意义啊?我相信很多人会不知所措,会忙而无着,犹如驶出的列车没有终点,令人不敢想象!
所幸,2021,又一个牛年如期而至。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稍事休整,继续扬帆远航;勇担使命,不断乘风破浪。
新闻推荐
记者崔璞玉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周二表示,新冠病毒最有可能来源于动物,并传染给人类。科学家们还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