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艺评】文化过年不将就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2021-02-21 02:52   https://www.yybnet.net/

临近春节假期的一天,一位之前哭着喊着想回家的同事在朋友圈发了九宫格照片,内容涉及近期北京的各类展览,从故宫博物院的典藏如意展到中国印刷博物馆的3D打印展,纵贯古今,横揽主流小众。随图配发的文字“恶狠狠”:反正回不去,那就原地看展看到饱。

自有春节至今的4000多年里,异地过年、独自过年的情况在任何时代的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发生过。1062年,25岁的苏轼因工作不能与父亲、弟弟一起过年,虽然心中落寞,但想到明年还能团聚,不如珍惜当下时光早建功立业,于是写下“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昔,少年尤可夸。”开元十五年,旅居长安的孟浩然正在准备参加人生第一次科举考试。他选择了大年初一下地干活的方式来就地过年,顺便留下了“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的诗句被后世广为传诵。

文化过年,这两位过得算有滋有味了。

虽然不知道那位同事最终“消灭”了九张图片中的多少个展览,但显然,与她抱有类似想法并付诸实践的“原年人”很多,各地也想尽方法制造过年气氛——据说,今年的“福”字、春联都卖得比往年多很多。

在线下,多个博物馆假期门票早早被预约满额,主要城市市内公园游客如织,春节档票房不断刷新纪录。

在线上,游园直播、讲座直播、新旧剧集展播,“宅星人”足不出户也能吃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1亿人就地过年,让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有了改变。以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会在过年期间“空城”。今年若是人在北京,无论是假期的哪一天走出门,人潮、车流都能让人有“首都变县城”的错觉。

阖家欢聚、走亲访友的固定程序没有了,但就地过年不是将就过年,更不是放弃过年。单身青年要与朋友、同学相约,三人小家要有溜娃去处,哪怕是已扎根大城市的大家族,也要找出合家欢的法子来打发不回老家的时光。

于是,城市不仅要接受物质储备的检验,还要接受文化供给的检验。基于控制上座率和对观影需求预估等方面的原因,今年大年初一全国电影放映场次比2019年同日少了5万场,但单日票房却突破了17亿元,创下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纪录。

与此同时,一票难求、排片不均衡、票价较高等抱怨声也时有出现。与之相似,在线上人们一面被《唐宫夜宴》这样的节目惊艳,一面对某些没创意的插科打诨按下右上角的关闭键。

成绩与批评共存,与其说是人们对电影、节目本身热情高涨,不如说是“原年人”希望能感受到喜庆的氛围,体验到浓浓的年味,不然同样是黄金周,春节与国庆的区别是什么呢?

经历漫长的演变,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关乎团圆,关乎丰收,关乎出发与回归,关乎爱关乎情……所有这些关乎集合在一起,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两样东西:短暂的停泊与续满的希望。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临时替代了家庭团聚,让无数奔波一年的身心得到舒展和休息,也让无数多年来习惯喊着“年味变淡”的大人对何为过年、为何过年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说真的,只要精神的家园有人守望,只要灵魂有所归属,哪怕只是一杯茶、一本书,多年后想起,2021年依然有一个无比精彩的春节。

新闻推荐

旅行的疼痛 ——读陈丹燕的《木已成舟》

◇焦竹音我应该如何阅读一个旅人的故事才不会惊动雪后初霁的阳光?一场大雪让阳光瘦了下来,但还是亮得澄澈。...

相关推荐:
春天的报道2021-02-21 00:54
猜你喜欢:
评论:(【艺评】文化过年不将就)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