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语言通货膨胀”了

来源:甘肃工人报 2021-10-27 02:02   https://www.yybnet.net/

日前,一条互联网语言“潜规则”被网友总结出来,很快引发共鸣登上热搜。有网友调侃发问:“当朋友发给你一个搞笑段子,要打几个‘哈’字才能向他证明你真的笑了?”答:“起码七个以上。”同理,感叹号要四个以上连用才能表示“吃惊”……

语言学家李安宅将以上现象解释为一种“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即词语被随意滥用,其所表达的情感也随之弱化或变化,导致信息理解错位。

不单是表达情绪,网生代的夸张表达涉及方方面面:“很好吃”“太便宜”可能只是“还行”的程度,“好吃哭”“爆炸优惠”才是真的“好吃”“便宜”。原本以公开透明为底色的互联网,为何加速了词语的“通货膨胀”?而这背后,是否存在表达“信用透支”的隐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络表达尽管是口语的,但缺少日常人际交往中可以辅助表达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只能用文字传递情绪。像“哈哈”这样的拟声词,放在现实生活中,一连串的大笑足矣。而在虚拟世界,别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真实表情和体态,增加汉字、标点的数量,反而成为一种更为形象、方便的表达方式。至于“好的好的”比“好的”更加诚恳,则只是“重叠象似性”带来的心理效果——好像语言形式越复杂,就越重视语言的接受者。

正是这种通过字词符号数量表达重视、拉高情绪阈值的“滥用”,引发网友对“语言通货膨胀”的担忧。如果今天七个“哈”是大笑,明天是不是要十个、二十个才行?如果今天“神仙颜值”已经是极限,那么日后是不是用“千年一遇”才能“更上一层楼”?词义“贬值”背后,透支的是语言的信用还是表达者的信用?

(摘自《文汇报》)

新闻推荐

学习民法典 让生活更美好

为了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弘扬《民法典》精神,10月25日下午,大杨镇司法所邀请知名律师吴萍萍到清源社区开展《民法典》...

相关推荐:
荻花舞秋风2021-10-25 23:50
猜你喜欢:
两张老照片的回忆2021-10-26 08:13
评论:(“语言通货膨胀”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