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4岁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带领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世界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
这件事震动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他写信给负责生物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统委员会的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员会评估这类研究在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影响。
这件事也震动了美国国会,它要求文特尔在27日出席国会听证会,回答议员对有关研究成果的疑问。
疯狂的科学怪人
说到人造生命,科幻爱好者恐怕立即会想起“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
1818年,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
玛丽·雪莱创作了小说《弗兰肯斯
坦》。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用许多碎尸块拼接成一个“人”,
并用闪电将其激活。《弗兰肯斯
坦》是科幻小说的鼻祖,弗兰肯斯坦也是好莱坞经典形象之一。
我们可以从这个恐怖的科幻故事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生命、实验、科学、失败、激活,它们似乎能完美地嵌入到文特尔的实验过程。
或许我们还漏了一个关键词:疯狂。
事实上,早在2002年,当文特尔首次宣布人造生命计划时,就有人说他是疯狂的科学怪人。
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塑造过这样的科学怪人。
越战改变了他的人生
(1946年10月14日,文特尔出生在美国的盐湖城。不久,全家移居到了加州的密尔布莱,文特尔就在这里长大。
早年的文特尔从哪方面看都不是搞研究的料。
高中时,他曾在游泳队中打破过游泳纪录,却差点因学习成绩不好而退学。
高中毕业后,他大把大把的时间不是花在海滩冲浪,就是追逐女孩。
他弟弟、如今担任美国宇航局设计师的基恩说:“他当时在学习 上没什么动力,他对这些根本不上心。”1967年文特尔应征入伍。在新兵智力测试中,他得了最高分,此后接受医院医护兵的训练,并被派往越南战场。
越南战争改变了美国在冷战期间的战略态势,也改变了文特尔的一生。1968年,越南北方军队发动春季攻势,大量美国伤兵被运往南方的岘港接受治疗。文特尔每天都和血淋淋的画面打交道,从而得出了两个结论:当医生;别再浪费时间了。“在越南战场,生命是如此廉价。从那以后,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多年后,文特尔这样回忆说。
惊动科学界
文特尔的学术生涯从加州的圣·马蒂奥学院开始。和他上过的中学和小学一样,这是一所不入流的社区大学。但是,在这所学院,文特尔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
离开圣·马蒂奥学院后,他考取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三个学位,分别是1972年的生物化学学士,与1975年的生理学及药理学哲学博士。
上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刚刚兴起,已经毕业的文特尔在国家健康研究所工作,他很快就意识到破解基因密码的重要性。但这个前沿工作毫无头绪可言,文特尔进展极其缓慢。1987年,他读到了一篇关于自动解码机的报告,于是为自己的实验室搞了一台。这东西能加快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1992年,由于自己未能争取到研究经费,文特尔离开了国家健康研究所,索性自立门户,创办私立研究所,主攻方向是基因密码破解。
1995年,文特尔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 公布V型流
感嗜血杆菌(能引起儿童的中耳炎
和脑膜炎)的活体基因图谱。
这项成就震动了科学界。不过,他当时的影响力还局限在科学界,真正让他大放光彩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单挑6国顶尖科学家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1990年,
该计划正式启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6个国家的顶级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工程。
按设想,科学家要在2005年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但到1997年,在耗费了巨额资金和一半预定时间之后,多国合作小组仅完成了3%的测序工作。
就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的同时,文特尔创立了塞莱拉基因公司,并宣布他将在无政府投资条件下早于多国合作小组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
媒体分析说,文特尔要抢在政府研究组织之前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解码,并将成果申请成专利,以此垄断谋利。
“为了阻止人类基因组专利落入文特尔之手”,原定于2005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不得不快马加鞭,政府研究组织与文特尔所在的私人公司塞莱拉陷入了研究竞
赛中。(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下转15版)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