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用战争换石油可行吗?关于此次“多国军事干涉利比亚”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类“西方国家急于博取石油利益”的声音,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当然,这样的声音出现的频率不低,人们并不陌生。
具体的观点是这样表述的—— —“为何美欧多国如此急于对利比亚动兵?利比亚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而美欧极不满意目前利比亚石油的分配。如果想趁乱下手 、重新洗牌而博取最大的利益,那么眼下真是大好的机会。”
用战争(军事干涉)
的方式博取石油利益,乍一看似乎在理。然而细究起来,却不太现实。
“用战争换石油”的声音并不陌生,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就已经甚嚣尘上,那么伊战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美军发动战争的成本:高昂且持久
关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付出的成本,迄今为止已经有太多种版本。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取值范围从7000亿美元到9000亿美元不等。
除了一眼可见的显性成本外,美军发动战争还有一系列隐性成本,如伤兵救治 、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政治账”等。
如果把这些都算进内,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预测:美国在伊战中付出的成本或超3万亿美元。
把伊石油支付军费不是个好选择
美军战争成本为8000
亿美元(7000亿和9000亿
的中间值)。
2003年全年的油价平均大概在28美元/桶,而伊拉克产油能力约为200万桶/日。每年的卖油收入为2044000万美元。用这样的收入来补齐美军战争成本,需要39年。
2011年的油价飙升,3月18日的布伦特油价为113美元/桶,而伊拉克产油能力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270万桶/日。这样算下来,每年的卖油收入为11136150万美元,补齐美军战争成本需要7年。
这样的计算十分粗略,没有计算产油的成本 、战后的恢复重建 、美军的隐性成本 、国际油价的变动 、国际石油公司对生产力的促进等。而且默认美国完全控制了伊拉克的油田,这些油都能以最合适的价格卖出去。如果仅凭如此粗略的计算,或许今年进攻伊拉克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在2003年,这样的举动有点蠢。
武力换取利石油同样不是好选择
2009年时,利比亚的产油能力为165万桶/日。
还不如2003年的伊拉克,而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在同样“深度介入”的前提下,战争成本会低
于伊战(全面战争和有限
军事干涉的成本不同,且单纯战争胜利和“有效控管国家”付出的成本又大不相同)。
何况利比亚的石油储量只有伊拉克的1/3,而且伊拉克的油田质量好,开采成本低,在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下,如今这样的“交易”更不划算了。
还有不少人在质疑:为何法国在这次的军事行动中担当了急先锋?是不是他们在利比亚有什么特殊利益?或者利比亚是法国的石油命脉?作为购买利比亚石油的国家之一,法国只排在了进口总量的第三位,而且,利比亚2009年时出产法国的石油总量,只占法国2005年的石油进口量的14分之1。至于对美国的出口量,就更不值一提了。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