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凤国
董瑞宗简介
董瑞宗,莒县人,1934年出生,实力派书法家,中国人事部艺术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用毛笔手抄中国古典名著20部,共计1300余万字,于2007年12月被中国切尼斯总部收入《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并授予“中国之最”证书,是手抄名著“中国之最”纪录创造者。1997届、1998届山东省特邀人民检查员。
耗时19年,用纸近万斤,用毛笔手抄古典名著20部,抄写文字达1300万,重达万斤。抄书者被中国切尼斯总部收入《切尼斯中国纪录大全》,成为“中国之最”纪录的创造者。
很难想象,这是78岁的董瑞宗老人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斗室中,仅仅是靠自己的兴趣完成的巨大工程。这是一个人的古典万里行,也是一个人的习书万里行。
进入散发着浓郁书香的工作室,笔者看到,整整齐齐的书稿被认真地装订成册,沿着四面墙壁,一摞一摞从地面堆到天花板。斗室之内惟一桌、一椅、桌上笔墨纸砚而已。
“抄书”储蓄劳动
坚信量变产生质变
董瑞宗出生于书香门第,上过私塾,从小诵读四书五经,坚持习字日课,接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
藉此幼学,董瑞宗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有文化的人。他的履历较为单一,主要和教育打交道。他当过教师、小学校长,退休后专心从事书法研习。
多年来,董先生学书主要是对《三希堂法帖》的追摩。
退休后,董瑞宗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了。
“抄书”来自于一个偶然的灵感。完全是书法的自觉使然。那是1994年4月,春事正浓,正在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的董先生突发奇想:与其临帖练习,不如抄书。练的字既多,还能在练字的同时,通读传统经典。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念头令董先生兴奋不已。于是,马上行动。他购买了大量的抄书用纸。从价格便宜的毛边纸、元书纸,到价格较贵的宣纸,董瑞宗开始了自己的“抄书”行动,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这一抄,就是17年。
17年来,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工资都用在了“抄书”上了。
在常人眼里,这也许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过于枯燥的工作。有人说董老师你天天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写字,也不出来溜达溜达,和伙计们聊聊天,不觉得枯燥?董先生笑一笑,又坐在了他的桌前,吮笔濡墨。
董先生“抄书”一丝不苟,一旦有错字出现,立即销毁纸张,从头抄写。他决不允许有错字在抄录的书中出现。
手抄名著1300多万字,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孜孜不倦地践行着自己“量变引起质变”的人生信条。他用锲而不舍的文化行动,呼唤对传统经典的传承。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定律之一的‘量变引起质变\’,我就不信自己练不好书法!”
董瑞宗“抄书”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名。有人欲出资购买收藏他抄的书,都被董先生善意地拒绝。他说:“我抄书不是为了卖,也不是为了换名,而是为了储蓄劳动,增加练字的信心。现在赶上国家搞文化产业,这是盛世里的盛事,文化产业无污染、纯绿色,能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能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因此,我选择了‘抄书\’就是顺应这一大趋势的个人举动,我的目的是学习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还能为青少年带来文化教育,愿青少年朋友都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我觉得很有意义”。
抄书与创作同步
融入自己的爱国热忱
一字字,一行行,抄书的历程越走越远,越走越迷人。
董先生现已抄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四大谴责小说”、“三言二拍”、《史记》《儒林外史》等20部名著。此外,他还抄写了《文心雕龙》《唐诗三百首》和书论著作《书谱》《续书谱》。
这些书稿全部用线装订成册,摞起来有3层楼高。
俗话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可见,抄书的意义非同一般。17年,每天上千字的抄写,不仅加深了董瑞宗对传统经典文本的理解,更强化了他的书法训练,练就了一手书法“硬功夫”。
“抄书”的同时,他还对书法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创作不辍。其书法真草隶篆各见其长,草书更是神化自若。他的草书气韵绵延、线条优美、苍劲矫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笔者翻看董先生抄写的《红楼梦》,有时是楷书,有时是隶书,有时是行草,有时真草隶篆交替使用,随心所欲不逾矩。其书尚“法”,潇洒中见严谨,属于“正统”一路。
有人以为董先生日夜抄书是“书奴”,他却说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其中乐趣,只有自己能自会。
董先生“抄书”,不仅仅局限于美的享受,还有更为深刻的寓意。
自1995年4月开始,董先生以非凡的毅力,用手抄名著的形式来欢庆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
香港回归倒计时800天起,他开始抄写《红楼梦》,每本抄写本的扉页上都写上“香港回归倒计时”的天数,将一片爱国热忱融入书卷抄写之中。
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董先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祝愿。他将无限的爱国热忱,融入到了自己的“抄书”中去。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表达一个老共产党员对今天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的祝福。
巡游义展从故乡开始
发挥抄书的育人功能
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像“抄书”这样的劳动,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功用方可有意义。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作品说话,如何让这些辛辛苦苦抄写而成的典籍走入群众,发挥好教育作用呢?
70多岁的董瑞宗先生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要举办一个大规模的“抄书巡游义展”。始发点就是自己的故乡莒县。
于是,从故乡开始,他开始了自己的手抄典籍的义展之路。此路以莒县为起点,历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河南等30余个省市,举办展览300余场,参观人次近10万人。他的目标是500场,但由于年事已高,腿脚行动不便,不得不暂停展览计划。
于是,他又退回到自己的斗室之中,开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抄写。这一抄就是1100多遍。
在抄写中临摹,在临摹中体会“书圣”王羲之的用笔、用墨、用韵,董瑞宗获得了大多数人难以得到了书写体会。
不仅是书法上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千遍临写,让他一次次接近魏晋文士,加深了对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理解,对“魏晋风骨”有着独到的生命体会。
他说,“晋人豁达、明朗,从不迷信,他们追求的是自然的人生观,我们今天需要的也是这种健康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命过程,珍惜每时每刻,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才有意义”。
唐代著名书法家智永,是王羲之后人,他将《兰亭序》抄写了1000份分赠友朋善士,董瑞宗本来计划抄写1001份,表达对这位大书法家的景仰和追思。但当他抄足了1001份时,却无法割舍对“天下第一行书”的挚爱,越是抄写,越是喜爱。如今,董先生对此帖的喜爱程度已经和生命密不可分了。
《兰亭序》被他抄写了一千一百零一次。新的一次抄写已经在他的桌子上开始了第一行。
“临多了,才能体会到《兰亭序》的笔法、意蕴,达到心手双畅,畅而不怠。上千遍的抄写,再笨的手也会熟练,再笨的脑子也会产生认识,天天写,天天练,我就不信写不好字!”这是董老先生对笔者总结的抄写《兰亭序》的结论。
搭建文化桥梁
促进友谊的建立
深深的认可,妇孺皆同的共鸣,让董老先生深感欣慰。
其作品被收入《96中华当代翰墨作品精粹》《跨世纪书画家翰墨宝鉴》《97中外咏梅翰墨精品博览》《跨世纪中外翰墨艺术家精品大宝》《99世界书画精品大观》《99百年经典——— 中国书法全集》等上百部作品集,获书画类至高荣誉“金鹅奖”,被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宋庆龄基金会授予“跨世纪人才”称号,应邀到孔子中学、山东大学、羲之故居、北京大观园管委、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等地举办书法展览。一度引起热情关注。
十几年来,国家、省、市、县50多家媒体曾对董瑞宗的“抄书”不断关注,中央电视台一、二、四频道《夕阳红》栏目,山东电视台《正午时光》栏目和多家地方电视台,均做过专题报道。1997年10月,董瑞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老有所为奉献奖”金牌。
他的书法作品被羲之故居展馆、北京大观园博物馆、中国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国切尼斯纪录总部博物馆、美国唐人街华人活动中心所收藏。1998年,他的作品在美国纽约展出,受到了时任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美国第一位华人州长)的高度评价。他的数千幅作品流传台湾,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关系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多幅作品被中国人事部、水利部和全国总工会所珍藏,并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友人。
小楼成一统,翰墨抄春秋。笔者得知,董瑞宗先生还有新的“抄书”计划,他要将“抄书”事业进行下去,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为当代青少年的教育尽一份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特派记者 南 方全国报纸副刊好专栏二等奖“老家日照大型人物纪实报道”之148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线索、人物资料以及联系方式。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