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的日子。这场导致逾12万平民丧生的战争,至今仍然留下诸多“后遗症”。伊拉克民众依然在复兴之路上艰难前进,美国希望打造一个地区忠实盟友的愿景未能实现,而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震荡更是令人堪忧。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不仅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的统治,也摧毁了这个国家的法律和秩序,宗教、民族和阶级矛盾由此迸发。时至今日,伊拉克的政治和社会危机犹存:政局隐患重重、安全形势严峻、社会重建缓慢,这些已然成为困扰伊拉克的“三大顽症”。
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萨阿德·哈迪西表示,伊拉克政坛的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大政治势力,缺乏包容和达成共识的意愿,他们之间的争斗对伊拉克的发展造成阻碍。
与此同时,伊拉克各地暴力袭击事件频频发生,教派冲突有加剧趋势,“基地”组织等一些极端武装团体也在蠢蠢欲动,叙利亚战乱也有蔓延至伊拉克境内的苗头,这都表明该国安全形势仍相当严峻。
再有,尽管近年来伊拉克石油出口稳步增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政治割据、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和投资环境恶劣等原因,国家重建的进度不如人意,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滞,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美国对伊政策失算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出兵伊拉克,打出了清除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打断萨达姆与“基地”组织联系的旗号,而更深一层的动机是希望把伊拉克打造成美国的忠实盟友。然而在付出高昂代价后,至今看来美国未能完全如愿以偿。
自美军在2011年年底撤出伊拉克后,美国越来越难以向伊拉克施加影响力。在一系列重大地区问题上,例如在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内战问题上,伊拉克并没有遵从美国意愿。
分析人士认为,伊拉克的立场表明美国对伊拉克政府影响力有限。以什叶派政治领导人马利基为总理的伊拉克政府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性,捍卫伊拉克本国的利益,不会以美国利益为先。
地缘震荡余波未了
伊拉克专家认为,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府的最大后果之一,就是打破了一股与什叶派大国伊朗平衡的力量,从而推动了伊朗和逊尼派大国沙特争夺地区的控制权,也使伊朗获得了挑战美国在中东称霸的机会。
伊战10年,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景观出现新的面貌,它所引发的地区力量对比至今仍在发展变化当中。在这场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角逐中,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不仅仅是宗教派别的对抗,背后往往还具有亲美或反美阵营的地缘战略色彩。
哈迪西说,目前伊拉克摇摆在以伊朗为核心以及以沙特等海湾国家为核心的两大阵营之间。如果伊拉克能够采取平衡的立场,它将能够逐步恢复在地区的影响力;但如果伊拉克明确挑边站队,那将给自己带来巨大伤害。
与此同时,伊拉克战争的另外一个深远后果是,战乱和外部占领导致伊拉克的血腥教派冲突和暴力乱象旷日持久,“基地”等恐怖组织也趁机浑水摸鱼,极大地恶化了整个中东的安全态势。
10年来,伊拉克饱受战争和内乱之苦,在地区的影响力一落千丈,与其真正的实力相去甚远,加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特别是叙利亚内战等事件的发展仍充满变数,导致伊拉克外部环境错综复杂。
(新华社)
伊战十年:遗患未了
新闻推荐
在美国电影《人猿泰山》里,人类宝宝泰山从小被母猩猩卡娜收养,长大后的泰山爬起树来身手矫健,攀着树藤就可来去自如。而在现实世界中,竟然真的存在女版“泰山”。 四岁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英国约克郡布拉德福特家庭主妇玛丽娜·查普曼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她幼时曾被绑匪丢弃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丛林中,被那里的卷尾猴养大。她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无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