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扶贫线标准的提高,去年年初,武威市凉州区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93万人,增加至20.3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一年来,凉州区创新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力度,至年底,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121元,比2011年增长21.2%;减少贫困人口44792人,减幅22%。
双联行动 解群众技术资金之忧
凉州区新华乡南营村村民吴世福,一直想发展暖棚养殖,以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却怕拉账、担风险,一直没有行动。去年双联行动开始后,他被确定为凉州区林技中心干部刘金凤的联系户。“发展暖棚养殖是好事,有什么困难我帮你解决”。一番贴心话、一本效益账,让吴世福放开了手脚。靠刘金凤协调的3万元贷款,去年吴世福建成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养了130多只羊。至年底,出栏200多只,纯收入近3万元。“我要继续扩大规模,力争今年年底使基础母羊达到100只以上。”吴世福笑得合不拢嘴,“是双联行动给我铺就了致富路。”
去年,凉州区通过双联行动,积极开展“千名农技人员包万棚”活动,农技人员与联系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3299份,1968名双联干部为联系户协调或担保办理各类惠农贷款1.2亿元,解决了贫困户的“技术之忧”和“资金之忧”。
“造血”扶贫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是凉州区张义山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张义镇着力打好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两张牌。
张义镇纪委书记刘勇告诉记者,为扶持贫困农户做大做强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去年镇上组织贫困村群众到定西等地考察,引进中药材、蔬菜苗木,在山区种植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720亩,种植荷兰豆、甘蓝、娃娃菜等高原夏菜650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中药材、高原夏菜亩均纯收入能在两三千元,加上农民土地流转和就地打工的收入,人均可增收400元以上。”刘勇说。
去年,凉州区帮扶单位还为张义镇贫困户帮扶产业发展资金1600万元,培训农民1.6万人次,协调输转劳动力9.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8亿元。
与此同时,凉州区紧紧抓住去年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把张义山区列入天祝藏区扶持范围,把沿山区和沿沙区列入祁连山北坡沿线浅山区省级扶持范围,并争取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扶贫资金1720万元,增强了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后劲,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生态移民 给群众脱贫吃上定心丸
去年,朱有成一家6口从张义山区搬到清源镇,成了新西村的村民。“政府帮我盖了新房,去年我在分到的15亩地里种上了全膜垄作玉米,再加上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挣的钱,全家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这和在山里时没法比。”朱有成乐呵呵地说,“今年,我准备建一座养殖暖棚,再栽些经济林。”
去年,凉州区积极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建成移民安置点10个,搬迁高深山区群众515户3002人。为了使移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凉州区整合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试点工程、异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功能区补偿等各类项目资金,在移民安置点配套修建道路16公里、人畜饮水设施3处、渠道12公里,更新机井3眼,建成养殖暖棚198座757亩。同时,全力做好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救助等工作,让移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安心发展生产。
凉州区农办主任王福德说,今年,凉州区将在推进产业项目扶贫的基础上,通过区内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自发移民等多种方式,完成张义山区高海拔区域2000人的移民任务。
新闻推荐
来自河南、内蒙古的志愿者为岷县梅川镇地震受灾村民拆除危房8月2日,来自河南、内蒙古的志愿者为岷县梅川镇地震受灾村民拆除危房。本报记者张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