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玩具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但要说古代玩具集大成者,还得数清代紫禁城里皇帝们小时候心爱的玩具。按照清宫旧俗,皇帝儿时的玩具一般不会传给下一代,用过了就烧掉。但晚清皇帝多为年幼登基,同治6岁登基,光绪4岁,末代皇帝宣统登基时只有3岁,为了哄“娃娃皇帝”高兴,太监宫女们使尽浑身解数,宫中的玩具数量与前朝相比增加了不少,而且大多得以保留。
晚清到民国时期,我国社会处于传统与外来交汇,此时的宫中玩具也有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特点,从传统的泥戏人儿到国外进口的八音盒应有尽有,大体可分为音响、把玩和益智三大类。
霸王鞭遇上鸟音笼
现今的孩子都是在各种早教光盘、有声读物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过去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但宫中的孩子并不缺少音响玩具。
空竹、霸王鞭等传统的发声玩具是少不了的。空竹人们都不陌生,而霸王鞭就是俗称的“金钱棍”,在一根长约1米的竹棍中间镶入铜钱,孩子们持鞭对打,铜钱铮铮作响,约等于今天男孩子们心爱的“激光武器”。带响儿的霸王鞭想必给皇子们带去了不少欢乐。
宫中的皇子们文治武功一样都不能少,而八音盒可算作音乐熏陶了。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种八音盒中,有一只精美的长方嵌石镀金鸟音笼,为19世纪法国制造。笼底座内装有控制小鸟活动和鸣叫的装置,上弦后,笼中的鸟随着音乐转头张嘴鸣叫,抖动翅膀,跃跃欲飞,是故宫机械玩具中的珍品。
机械人偶能演《西厢记》
我国传统玩具很多都是拿在手里把玩观赏的,如传统的泥戏人、波浪鼓、布老虎和花灯等,宫中均有收藏,但贵为天子,玩具也要有些不同凡响的地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系列机械人玩偶,机械内芯,上弦之后,人偶可在音乐伴奏下模仿人的活动。这批玩偶中有一个武丑装扮的翻顶机械人,为法国制造。机械人左右各摆一把椅子,身下的台子里装有音乐和控制装置,上弦后,武丑在乐声中做举手动作,先是双手而后单手扶椅,身体向上摆动,做腾空倒立状。
清宫旧藏的机械人偶,有的是在宫中供职的西洋传教士所做,有的是国外进贡的,还有通过粤海关购买。不少机械人偶与戏曲相关,乾隆年间,西洋某国就曾进贡过十八个机械人偶,能演整部的《西厢记》。
宫中所藏珍宝无数,那份奢华气质也传染到了机械玩物上。清宫造办处做过一只铜镀金染牙箱童子风扇,一个童子手持羽扇和方巾,笑呵呵地跪在贴有象牙片的基座上,上弦后,童子上下挥动扇子,卖力地为主人驱赶暑热。
孩子都爱玩“办家家酒”,为了让皇子们在“虚拟人生”中快乐成长,清宫备齐了全套高仿真的宫廷生活用具,从小瓷茶具、小银酒具、锡制小火锅、小碗等生活用品,到成套的西洋铜螺丝小桌椅、小如意、水烟袋等一应俱全。还有小篮子用于模仿大人购物,小手摇纺车模仿男耕女织。
19世纪末,火车刚进入我国,清宫的孩子就拥有了从国外采购的玩具火车,这种火车内装轮机、煤槽,与大车无异。“燃酒以代煤,令水沸激”,火车就能在铁轨上跑起来了。与洋火车相比,国产的车船玩具也不逊色,清宫有一只雕工精美的小银船,船上阁楼窗棂细致,船体雕刻走兽云纹,说是玩具,更像工艺品。
古时蒙古象棋狮子当炮
益智类玩具一直是我国古人所钟爱的,传统的七巧板、九连环和围棋等益智游戏老少皆宜。清宫中的益智类玩具有象棋、围棋、双陆棋、升官图等,种类繁多,适于儿童的有中式积木《七巧图》、《益智图》,还有从法国、英国等地采购的彩色积木和金属积木。
与国际象棋不无关系的蒙古象棋是宫中玩具的一大亮点。蒙古象棋又称“沙特拉”,据说元初传入蒙古,造型、玩法与国际象棋相似,至迟清初传入内地,棋子均为象形,包括两将、两炮、四象四马、四车16卒。其中,骑马武士为将,狮子相当于炮,马拉车相当于车,骆驼相当于象,立马为马,坐人为卒。
此外还有一种游戏动物纸牌,整套牌分两种,一种牌上绘有鸽子、鹦鹉、马、牛、鱼、虎、豹等动物图案,并配有动物特点的文字说明,如鸽子能传信、蚂蚁能列队、鸬鹚善于捕鱼等等。另一种牌只有图而没有文字说明,谁能用无文字的牌熟练地对应有文字的牌子,就算取胜,整套牌包括近50种图案,对年幼的皇子们来说,是记忆力和观察力的极好锻炼。
(据《南国都市报》)
新闻推荐
用催泪瓦斯水炮驱散示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