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家们走进广场,与民同乐,演员们不再是“高高在上”,舞台也不再是专业演员的“专利”,普通老百姓同样能站在聚光灯下,这样的表演方式才能称之为“歌圩”。“大地飞歌·201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艺演出被称为“国际大歌圩”,如果说当晚的文艺演出是民歌节的序幕,那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活动就是精彩的延续。在今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绿城歌台成为艺术家与观众近距离交流的平台,而加上之前举行的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今年的民歌节可以说是精彩不断,好戏连台,更重要的是,每一项活动都贴近群众,让民歌节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民的节日”。
绿城歌台
带走歌声留下笑容
绿城歌台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传统节目”,每年的民歌节期间,各区、县均会在人流密集的广场摆下歌台,国内外的艺术家轮番上台,为老百姓献上最为精彩的节目。与其他大型广场表演不同的是,绿城歌台重在交流,不单是国内外的专业演员上台表演,一些在乡村和谐文艺大展演中表现优异的文艺爱好者也能走上舞台,绿城歌台让观众们倍感亲切。
今年的绿城歌台依然在各区、县精彩上演,各大歌台各有亮点。在中心歌台,中外艺术家先后冒雨登台,但他们的演出质量丝毫不受影响,路过的市民群众撑伞观看,一张张笑脸如阳光般灿烂;在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歌台,江南区“百姓小舞台·和谐大社会”第四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总决赛举行,“草根”文艺爱好者也有幸走上舞台,与大家同乐;在马山歌台,壮族会鼓撼天动地,就连外国艺人也忍不住走下舞台,试敲一下会鼓;武鸣歌台、横县歌台、隆安歌台、上林歌台、宾阳歌台,壮乡歌王的山歌与国外艺人的民族音乐交相辉映,在这一刻,民歌的魅力无限绽放……
绿城歌台为各国艺术家打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拉近了艺人与百姓的距离,让大家不分彼此,尽情欢唱,这就是一个大歌圩。“真希望能把这些美妙动听的民族歌舞带回去,让比利时人民欣赏!”在宾阳歌台,比利时COEM乐队主唱马克兴奋地说。其实,与马克有着同样想法的艺人何止一位,每年的绿城歌台,外国艺人们留下的是动人的歌声,欢乐的音乐,带走的是绿城人民的热情和友谊。
戏剧周
4天看尽天下戏
粤剧、桂剧、壮剧;儿童剧、人偶剧、话剧,如果不是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举办,绿城的戏迷们很难有机会欣赏到如此丰富的“戏剧大餐”。8月29日至9月1日,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精彩扑面而来,6个国家的13个艺术团轮番表演,绿城观众目不暇接。戏剧送到了“家门口”,绿城戏迷足不出户,在短短几天内就看尽天下戏。
在戏剧周举办期间,东南亚各国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他们的拿手好戏,纷纷在南宁戏迷面前展示。马来西亚剧艺研究会带来的儿童剧《当我们“童”在一起》,该剧在马来西亚国内被观众评论为“必须和同学一起观看”的成长之作。而来自马来西亚的儿童剧《红苹果の味》,在该国的演出也是好评如潮,马来西亚艺术家们把南宁观众带入了一场奇幻的寻找红苹果之旅。印尼童话剧《神奇的大公鸡》以及新加坡儿童戏曲《好邻居》,在南宁演出后也深受观众好评。
当然,我区的戏剧艺术家也拿出了最拿手的戏剧作品,粤剧、桂剧、壮剧三大地方剧种开腔迎宾,与东盟的同行们争艳。梁素梅、黄俊成主演的新编大型历史粤剧《冲冠一怒为红颜》在南宁剧场倾情首演,在保留粤剧原味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些创新,好评如潮。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创编的儿童粤剧《老鼠嫁女》和人偶剧《小红脸与小蓝脸》等剧目,以及姚艳主演的排场大戏《芦花河》精彩纷呈,让戏迷喝彩连连。广西戏剧院排演的《桂剧精粹》和《壮剧精粹》,集中展现了我区地方戏曲的精华。
戏剧周给南宁观众带来的是文化饕餮盛宴,同时也成为一次大展的“戏剧展”,为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戏剧周举办期间,“当代社会与文化记忆”广西粤剧专题学术研讨会、南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学术层面提高了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影响力,推动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粤剧传承问题的研究持续走向深入。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还推出“东盟戏剧工作坊”活动,使观众在本届戏剧周期间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戏剧表演,还能与国内外的艺术团体亲密互动,感受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本报记者韦峭
新闻推荐
10月3日,中国选手林超攀在男子全能决赛的跳马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周磊摄新华社比利时安特卫普10月3日体育专电(记者潘治 洪天牧)在预赛中排名第四的林超攀,在3日晚间进行的第44届体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