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考验,外贸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经营主体、区域布局和质量效益都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稳定增长。正是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外贸在新世纪轻松跨上万亿美元台阶,并最终摘取了第一贸易大国桂冠。
这是历经几代中国人努力,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的光荣与梦想。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破体制和政策上仍然存在的“弹簧门”和“玻璃门”,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更有序自由流动,实现国内外资源更有效配置和市场更深度融合,推动国内企业更加放开手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才有可能从中低端环节进入中高端环节,外贸发展才有可能摆脱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依赖,突破低成本优势渐失的瓶颈,走稳外贸强国之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努力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外贸要与国民经济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世界贸易大国向一个负责任和有积极影响的世界贸易强国迈进。那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为什么中国今天能坐到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位置上?回顾35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一个个巨大的历史性跨越,无不与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有直接关系。
仅仅35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不到200亿美元上升到4万多亿美元,从一个排在全球30名之外的贸易小国成长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改革与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近30年间,受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总体上是隔绝的,对外贸易只能按照政府指令性计划,由十余家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经营。那时,中国论人口是一个大国,经济贸易却是一个小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矿产品,进出口规模长期停留在几十亿美元和一两百亿美元的水平。那时,外汇是何等稀缺的资源。上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国家要拿出几亿美元进口粮食解决燃眉之急,都要反复掂量,下非常大的决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冲破计划经济束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企业家创业精神和人民勤劳致富热情得以释放,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今天,中国坐拥4万多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和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这代表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化水平、出口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代表着中国具有迈向更高水平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令世人所瞩目。中国在各种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大了,腰杆硬了;中国人现在可以拿人民币自由兑换外币,到世界各地旅游、留学、购物和置产。这是过去几代人做梦都不曾想到过的,而今天已经实现了。
改革开放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从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始,大力吸收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突破了一切都自力更生的藩篱,打破了国营外贸公司对外贸的独家垄断。此后,沿海地区面向出口的轻工、纺织、电子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带动了进出口迅速增长。从1984年到1988年,中国年进出口总额连续跨上500、600、700、800和1000亿美元5个台阶,出口商品实现了由长期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大量农民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国内消费品生产和供给短缺局面开始改变。外汇变得不再那么稀缺,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鲜见的工业品开始进口到国内来。可以说,没有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没有外贸垄断经营被打破,中国外贸就不可能从百亿美元迅速跨上千亿美元台阶,不可能实现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目标,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内地,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固定汇率机制被破除,国家对出口的财政补贴被取消。进出口企业开始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大量设立,带动国际上机械、电子等产业向国内大规模转移。199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跨过2000亿美元台阶,并由长期外贸逆差转变为此后的持续顺差。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由以轻纺产品为主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第二次转变。结构的优化推动中国外贸接着跨过3000、4000亿美元台阶,在2001年进入到5000亿美元俱乐部,世界排名上升至第6位,与几个大的发达国家比肩。正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推动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跃升为世界贸易大国。
入世让梦想照进现实
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中国经过16年艰苦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了开放,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政策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外贸经营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2005年人民币汇率由盯住美元变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外汇管理实现了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入世以后的全面接轨和全面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入内地,中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大幅增加。中国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同时也成为贸易伙伴们日益倚重的迅速成长的“新兴市场”。中国进出口总额2004年首次跨上1万亿美元台阶,3年以后的2007年,达到2万亿美元,2010年,接近3万亿美元。中国货物贸易世界排名相继超过德国、日本,2009年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进口大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考验,外贸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经营主体、区域布局和质量效益都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贸易稳定增长。正是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外贸在新世纪轻松跨上万亿美元台阶,并最终摘取了第一贸易大国桂冠。
这是历经几代中国人努力,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的光荣与梦想。
拓展突围路径
今天,中国虽然进出口规模已经雄踞世界货物贸易大国首位,但是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效益、核心技术、单位出口能耗物耗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外贸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中国传统的出口结构和竞争优势正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频发、国内综合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制约、人口红利递减、人民币持续升值等许多新的挑战。要突破发展瓶颈,就必须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分工和竞争,不仅仅与其他贸易大国比规模,更要比技术、比品牌、比质量和效益、比综合竞争优势。
怎样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和竞争?怎样提升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路径只有一条,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破体制和政策上仍然存在的“弹簧门”和“玻璃门”,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更有序自由流动,实现国内外资源更有效配置和市场更深度融合,推动国内企业更加放开手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才有可能从中低端环节进入中高端环节,外贸发展才有可能摆脱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依赖,突破低成本优势渐失的瓶颈,走稳外贸强国之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努力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外贸要与国民经济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世界贸易大国向一个负责任和有积极影响的世界贸易强国迈进。那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据《国际商报》
专家:中国外贸对全球贸易贡献度超三成
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3日说,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对全球贸易贡献度超过三成,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贡献也远高于美国和日本。
佟家栋在商务部召开的“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专题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外贸出口每增加1亿美元,对世界贸易的带动作用有6.3亿美元的正影响,使全球的GDP增加1.4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世界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各国和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佟家栋同时指出,尽管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全球的贡献度呈逐步增强的情形,且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但
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一是我国的竞争优势尚未达到现代经济中最具核心与关键的产业中,还不能左右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想要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是中国的经济和贸易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力量起决定作用的程度和阶段,因而,拉动作用的机制还不够稳定;
三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力还面临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调整;
四是中国还将面临来自国际经济秩序变化,以及世界其他贸易伙伴合作与博弈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大事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实践探索阶段。
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鼓励增加出口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93年加工贸易成为货物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442.3亿美元,首次超过一般贸易。1995年至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在50%以上,成为中国货物出口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1996年4月1日,我国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
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世贸组织成员在乌拉圭回合作出的所有承诺都是中方的权利,中国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多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实施
2001年12月10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条例》,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2004年外贸总额首破万亿美元大关
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6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规划目标。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排名也由上年的第4位升至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标志着中国外贸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4年4月6日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修订通过。与1994年外贸法相比,此次修订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外贸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反映出下一步外贸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制度保障。
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启动
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已与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签署了自贸协议。
中国完成向世贸组织承诺的全部关税减让义务
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以及税则税目等方面。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在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
中国超美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这是中国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口,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位列第一的国家。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全英羽毛球公开赛7日结束了5个项目四分之一决赛的争夺,中国选手谌龙和王睁茗双双杀入男单半决赛,女单4强中,中国选手占据三席。当天的比赛中,男单卫冕冠军谌龙在以18比21先失一局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