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沭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沭河水滋润着

来源:黄海晨报 2014-10-10 17:40   https://www.yybnet.net/

沭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沭河水滋润着万顷黄土,养育着两岸沭河人家。

春风悠悠,沿河看柳;夏日炎炎,水面荡舟;秋水宜人,看金黄谷穗河中倒影;寒冬飘雪,河水翠绿依然隽美清秀。河东岸是典型的农村,没有西岸县城的繁华,举目四野,田畴阡陌间风吹翠波,泥土中散发着可人的田园香,走进村落,粉墙红瓦,绿树红花,独家小院,其乐融融。

沭河岸边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淳朴善良的农人,也生长着血性与执着。

刘英就出生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抒写着平常但不平凡的人生,并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热爱。

6月10日,在《黄海晨刊》常务副总编许家强的带领下,我随同晨刊谢岩主任、冷炳豪记者和莒县史志办的孙凤明科长一起来到莒县陵阳镇刘家址坊村,踏上已故劳模刘英一生眷恋的乡土,寻觅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风采点滴。

59岁的刘光芹对父亲当上劳模的过去知之甚少,只是从村里老辈人的闲谈中有些模糊的记忆,于是我们邀请来了84岁的老党员何乐亭以及村里原来的老会计等老人座谈。彼此都是本土乡邻,初次见面也能像老熟人一样不用客套,找来马扎坐在小院里,从无序的谈话中,刘英在土地上挥汗耕耘的场景渐渐明晰。

单丝不成线,互助合作搞生产

新中国建立之初,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得土地的农民们扬眉吐气,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带着浓郁淳朴情感的心声:“翻身全靠毛主席,翻身不忘共产党。”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和相应的生产资料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扎了根,生产有干劲”,“劳动光荣”和“发家致富”成为一股热潮。

千百年来的个体小生产方式,让穷苦农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饱期待成为梦幻般的渴望与追求,底层的农民在土地改革后,感觉到新社会的生产生活有许多是依靠个体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一些农民开始感到小门小户力量微薄,前路迷茫,“孤树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已成为当时许多农民的共鸣。那时期,新中国成立即入党,正值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刘英,感受到农民们这种期盼融入大家庭的气息,审时度势,邀请刚从苏联访问回国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吕鸿宾来村里召开现场会,宣传描绘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美好蓝图。他在1952年初联系了14户农民成立了互助组,至当年9月,本村有39户农民主动入组,奠定了“刘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

“合作社是大石桥,不会动来不会摇,大家走向幸福路,稳稳当当靠得牢。”互助组的初见成效,由此带动周边村庄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路,依靠国家,依靠农业合作社来过好日子。1953年底,刘英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20户。合作社办起来了,社员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刘英快马加鞭先行一步,相继引进地瓜“胜利百号”,玉米“金皇后”,大豆“玉叶罩顶”,小麦“徐州438”等作物良种,改进传统种植模式,齐心协力进行低产田改造,使粮食单位亩产量较入社前大幅度提高。

1955年秋,莒县县委号召学习了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刘英积极贯彻会议精神,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走合作道路的社会主义远景,“共产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桥梁”,“社会主义无限好,白面馒头羊皮袄”,“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铁犁子钢耙,要啥有啥”。这些略显土气的宣传口号,道出了一代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农民纷纷加入合作社。经过一个冬季的思想发动和规模酝酿,由刘家址坊、杨家址坊、方家址坊、刘家村、古佛寺、何家疃、刘家疃、袁家疃、岳家庄科共9个村13处初级社,联合成立了一处高级农业合作社,次年二月在刘家址坊村召开成立大会,1113户农民公开选举刘英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明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

多业齐奋进,集体经济大发展

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从个体生产到集体合作生产,解决了一家一户个体农民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及难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也促进了工副业项目的大力发展。

刘英自1945年至1958年先后当过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1952年至1980年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期间,刘家址坊村农、林、工、副多业并举,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均走在了全县农村的先进行列。

民以食为天。建国前,村里主要种植传统的地瓜、高粱、穇子、谷子等低产农作物,1949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只有75公斤,花生单产45公斤,1952年后,刘英大胆引进玉米、大豆、小麦、地瓜、花生等新品种,经过精耕细作,科学施肥,引水灌溉,加强田间管理,各种农作物产量逐年递增,1978年经权威部门实际测产,小麦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花生亩产超过170公斤,其他农作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1963年,刘英根据本村充足的水源条件,与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引种水稻,从江苏省请来两位技术员,在县农业局、农科所农业专家的配合指导下,20亩试验田获得平均亩产400公斤的好收成,1964年扩种100亩水稻,亩产达到450公斤,之后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实行精细化科学管理,至1974年,本村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00亩以上,平均亩产量超过500公斤。

庄稼是枝花,全靠肥当家。农家养猪攒粪肥田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传统,1952年刘英农业合作社成立之后,粮食产量逐步增加,农户家中也逐渐有了余粮,刘英动员社员们多养猪,并实行激励机制,按照养猪头数集体补助工分,从而带动了全村养猪积极性,到1978年全村不足200户,存栏生猪450多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刘家址坊村自1952年开始,在党支部书记刘英的带领下,开挖渠道,引沭河水灌溉450亩农田。打大口井10口,配套畜力水车8部,抽水机1台,浇地面积200亩。修水渠、挖“民主沟”1500多米,打深眼机井15眼,综合所有水利设施,使全村可耕土地、可利用沙滩,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55年刘英农业合作社率先使用大型机械“康拜因”收割小麦,引得附近村庄的农民奔走相告,上千人前来围观。1956年,刘英突出的事迹得到上级部门的一再肯定,奖励一台匈牙利产54马力链轨拖拉机一台。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壮大,村里先后又购进55马力“铁牛”牌拖拉机1台,12马力拖拉机8台,并配套齐全了犁、耙、播、水泵、脱粒等相关的农机具。

向荒滩要效益。刘家址坊村西紧靠沭河岸边有大片的荒沙地,夏季荒草一片,冬天黄沙莽莽,为使荒滩变绿洲,刘英多次请来相关部门实地考察论证,1953年春,试栽800棵苹果树成活,之后年年扩建,至1975年,果园、板栗园已发展到360余亩,年收入突破24万元。1955年,利用冬闲时节,组织全村劳力齐上阵,在河滩、地沿、路边、堤堰栽植速生杨,实行农田林网化,既防风固沙又绿化了环境,为集体经济储备了后劲。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刘英带领村民开创了一条以农促工、以工养农、多业并举的农村发家致富的产业模式,在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同时,村里先后建起了砖瓦窑、粉坊、木业社、铁匠小红炉等多项集体工副业项目,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铺开了一条幸福路。 

新闻推荐

俄罗斯与爱沙尼亚互换间谍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26日发表声明说,俄罗斯与爱沙尼亚当天在两国界河桥上互相交换了间谍。声明说:“9月26日,俄罗斯和爱沙尼亚分别交换埃斯顿·科弗和阿列克谢·德雷森,两人均为爱沙尼亚安全部门官...

相关新闻:
读《鞋匠的儿子》2015-07-07 15:27
猜你喜欢:
爸爸,我想对您说2015-06-02 14:22
评论:(沭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沭河水滋润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