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话说那些鱼儿

来源:左江日报 2015-01-13 06:02   https://www.yybnet.net/

□覃可霖

鱼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冷血性动物。真正的鱼类最早出现于三亿余年前,在悠久历史过程中,曾经生存过大量的鱼类,但都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灭绝,如今生存在地球上的鱼类,仅仅是后来出现的、演化而来的极小一部分。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鱼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调查,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大马哈鱼等。

有人问寺院大师,你们为何念佛时敲木鱼而不是敲鸡、羊或其他什么。大师答曰:世间最勤快的生物莫过于鱼,从不合目,终日游动。如此勤奋还需敲打,何况人乎?原来名为敲鱼,实为敲人。

说到木鱼,民间有一个很搞笑的传说:说河里有一条鱼,它很想离开水到陆地上去,于是它就很努力地跳出河面,河岸边有一棵树,它最终跳到了树上,变成了一只木鱼。

在佛教寺院中,木鱼是最常用的一种法器。不管是诵经还是礼忏,是宣号还是上殿,都要用到木鱼。木鱼用木头刻成鱼状,中间镂空,敲击发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又因鱼一生勤奋,在水中不睡觉,佛教取其性制成木鱼,敲打不辍,旨在警示敲击者不要生惰。

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思想家庄周也有一段关于鱼的故事;有一天,庄周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是在已经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的情况下才问我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哲理:鱼有鱼的快乐,鱼也有鱼的悲伤,人类亦然,要经常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态。

传说很久以前,泸西域西的玄天阁上住着一位法术超群的老道士,世称“唐神仙”。唐神仙少时饱读经书,聪慧过人,但科举场中历尽坎坷,终无进身之门径。唐神仙看透了社会的腐败黑暗,愤世嫉俗,选申阿庐古洞这个世外桃源遁隐楼身、修行悟道。善良的妻子长年坚持给他送饭,并苦苦哀求他回家居住,妻子炙热的感情融化不了丈夫冰冻的心,枯木再难萌发新芽。有一天,唐神仙对妻子说:“你的情我领了,但洞外的世道令人难以忍受。今天我们以这仅剩的鱼骨为卜,若此鱼生还,我得继续在洞中修道,若不能生还,就遵从贤妻之命出洞回家。”言毕,将鱼骨投入水中,霎时,鱼骨变成了摇头晃尾的透明鱼。当地百姓视为“神鱼”。

跟鱼有关的神话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安徒生的童话了。根据它雕刻的美人鱼雕像跪立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一处世界闻名的风景点。可是,关于人鱼的神话传说却不仅仅在丹麦存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都有。

鱼的民间故事也很多。相传过去有一对小兄弟,父母双亡。后哥哥娶了老婆便想分家。嫂子颇为贤淑,便为哥俩做一道菜。她把切片的鱼脊肉撒上薯粉,让他们用锤子砸。哥俩以为成了肉饼,烧出一看,却是两片相连的肉。嫂子和颜悦色地说:“兄弟之情像这鱼片一样,砸烂了肉还连着筋。”哥哥大悟,不再言分家之事。“蝴蝶鱼”也成了客家的传统菜。

另一个民间故事追鱼也很有名,后来有人将它编成越剧。其主要剧情为:北宋嘉佑年间,应天府(今商丘)学子张珍之父与开封府金牡丹小姐之父金丞相原本乃是同窗好友,自幼指腹为婚。张珍父母去世后,家道衰败,金丞相嫌他贫穷便冷眼相待,让他独居后苑碧波亭,并以“金家三代不招白衣婿”为由,命张珍独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读书,伺机退婚。鲤鱼精不甘水府寂寥,见张珍纯朴,就变成牡丹小姐每晚和他相会,不料被真牡丹小姐发现被赶出金门。假牡丹与张珍在回乡路上,被金丞相见到误以为其女与张私奔。到府内真假牡丹难辨,特请包公,鲤鱼精又闹个真假包公。后鲤鱼精转为凡人,与张珍结为夫妻。

关于鱼的古代诗词很多,随随便便就可以找出几首: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饮马长城窟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我却对下面这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情有独钟:

枯鱼过河泣。此时悔何及。作书与舫鲥。相教慎出入。

鱼类食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人们喜爱的食物,男女老少都适宜食用鱼肉脂肪少,热能低,是高蛋白,富含磷质。是比较家禽、家畜肉类都要好的事物。说吃四条腿的(猪牛羊),不如吃两条腿的(鸡、鸭),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类)。

鱼的吃法很多,有煎、炒、炸、焖、蒸、煲,因而用鱼做成的菜肴也很多,著名的“满汉全席”中用鱼做的菜就有二百多种。

吃鱼还有一种传统吃法,即吃生鱼片。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据出土青铜器《兮甲盘》上铭文的记载,那一年,周师大举出动,于今陕西白水县境内的彭衙迎击入侵的猃狁部落。凯旋后,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它友人,主菜就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篇报告这两道菜时,用了“炰鳖脍鲤”四个字。

日本料理中的剌身,多数是生鱼肉条块,只有河豚剌身等几种,才切得其薄如纸,可以透视盘面的花纹。中国古代的鱼脍即今人所说的鱼生,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进一步切成细丝,称做“脍缕”。三国时曹植在《七启》赋中形容切出的生鱼片薄得象蝉翼、縠(音“hu”,一种有皱纹的丝绸),松散得像雪花,轻得能随风飘扬:“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古人切生鱼片专用一个术语:“斫脍”。“斫”字音“zhuo”,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到现在还是一个活字,笔者老家的乡亲,至今不说“砍柴”、“割草”,而说“斫柴”、“斫草”。斫脍的时候,砧板上面要铺上白纸,以吸收脍刀压出的鱼汁。表面不湿的生鱼片,能够松散地摆设在盘子里,无论观感和口感都好。,杜甫为此有诗赞叹道:“落砧何曾白纸湿”。

鱼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吃鱼脍文化源远流长,时至现代,人们仍然把它作为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日本人所吃的“刺身”就与我国的“鱼生”十分类似。我们经常吃的是在淡水河打捞上来的鱼切成片,整的干净污染也很少的。如左江里打捞上来的鱼做成的生鱼片就可以放心大啖。

新闻推荐

美两客机遭受炸弹威胁在战机护航下安全降落

新华社华盛顿1月24日电 美国两架飞往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客机24日收到炸弹威胁,最终在美空军战机的护送下安全降落机场。据亚特兰大当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话说那些鱼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