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明·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或雄放铿锵,或坎坷悲壮,或线条流畅,或内涵沧桑。
人类文明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是无法改变的。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已经穿越五千年的时空。不论从什么角度、什么层次来看,其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都超越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以及已经消失的古玛雅文明。对地球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都是其他古文明难以比肩的。
很多人,特别是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都不禁会问:中华文明史的形成,是必然之势?还是偶然现象?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必然之势。
这种必然,是由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所决定和引导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内容广泛,博大精深,但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树立和强化“家”“国”观念,将“国”和“家”统一起来,并一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前进的主线,从未中断。
《诗经》所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华文明中,“王”是一个国家的定义。指出了国家的管辖范筹和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基本社会学、哲学定义。《礼记·大学》中“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被炎黄子孙广泛尊崇、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起源。
中华民族无数先贤圣哲,对“家”与“国”关系的论述,高屋建瓴,精辟无比。如:孟子“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管子“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晋朝刘琨“国破家亡,亲友凋残”;武则天“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此等等,既是家国情怀的深切表达,也是对家与国、家与天下内在统一和必然联系的充分解读。这些亘古烁今的思想和观念,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国民意识的精粹,是因为它深刻地注释了“国若破败,家即难兴”的社会学原理,触及了“国”与“家”的本质关系:“家”必须附着于“国”,亦如《左传》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中华文明的血脉中,一直尊崇“效忠于国家”,把国家利益始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容任何人挑战。因此,国家的选择就是国民的选择,国家的责任必须由每一个国民来担负,这是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并以之作为衡量、评价个人价值的根本尺度和评判个人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保家卫国”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并一直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意志。背叛国家就是背叛民族,都将受到民族唾弃,都将沦为千古罪人。
每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阅读和翻看自己民族的历史,才会在自己心中更加贴切地复原自己民族曾经走过的路,曾经迈过的坎,曾经发生的事件,曾经创造的成果;才会为自己民族现在选择的路和将来要走的路找到理论上的依托和信念上的支撑,从而坚信自己民族选择发展途径的连贯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不被其他外来因素和内生因素所干扰;才会在心理上、信念中真正明白什么是历史中的偶然,什么是历史中必然,并在这种认知中实现自我意识的升华,更好地捍卫自己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家和则国兴,国富则民强。这是中华文明对家国观念的统一认知。而今,民族复兴,既是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核心,更是全民族追求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当今这个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信息高度发达、各种意识流激扬澎拜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中国高度开放后外来文明的不断涌入,中华文明面临巨大的现实发展难题,比如:如何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如何洋为中用、继承创新?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为此,所有国人,都在学习,都在思考,都在鉴别,都在选择,但大家的爱国心都是一样的。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尊崇爱国爱家的人生理想,不断净化和强化个人的家国情怀,必须尊崇“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基本道德原则,自觉地、忠实地、始终不渝地捍卫国家利益,自觉抵制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行为,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主动担负作为一个国民的责任与义务,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建设强大国家的伟大实践,以对国家的贡献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这种选择,永远不会误入歧途。
新闻推荐
因春节挣不到钱纷纷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