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过,说湖北神农架有一名女子因为担心4G基站辐射更大,爬上35米高的基站铁塔抗议。在广州,也有部分市民因为对基站辐射放心不下而组织“强拆”行动。这些做法真的能保护我们的健康吗?
电磁辐射没那么可怕
一提到“辐射”,不少人谈虎色变。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残酷”真相——无线路由器旁仙人掌活不下去、移动通信基站附近住户小病不断……就足以让不少人对辐射敬而远之了。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对辐射敬而远之吗?答案是“没戏”。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扩散。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都会产生辐射。辐射并不可怕,过量或者过度的辐射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科学家早已对辐射分类,对人类伤害较大的被称为电离辐射,典型例子当然要数核辐射。电离辐射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引发被辐射物的电离反应,进而破坏被辐射物的分子结构。如今医院里使用的CT检查、核磁共振等检测设备,也采用了电离辐射的原理实现对人体结构的“透视”,但因其辐射量不大、辐射时间短,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
至于通信基站的辐射,它根本就不是电离辐射,而是一种电磁辐射,不会引起物质电离,不会破坏分子结构,因此理论上并不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伤害。2006年12月,丹麦科学家对42万名手机用户进行了长达21年的跟踪研究后表示,手机辐射与癌症发病率无关。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副总工程师刘晓勇给出的说法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科学专家组及健康机构的结论是,在国际电磁波安全标准之下,没有确实证据证明手机、基站这类非电离的电磁波辐射对人体有害。”
其实家电辐射更大
我国基站辐射标准功率密度是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通信基站建设时执行的都是小于8微瓦/平方厘米,实际使用中,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小。
现代家庭中广泛使用的一些电子产品,例如电脑、电视、微波炉、电磁炉、收音机等,都是电磁辐射的典型源头,更有意思的是,它们所产生的辐射比移动通信基站的辐射要大。
在基站方面,我国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GB8702-88)中也规定了手机频段的辐射照射限值为一天24小时任意连续6分钟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而美国的是600微瓦/平方厘米,两者相差了整整15倍。虽然国家规定的功率密度是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就行,但是考虑到基站信号会有相互叠加的水平出现,所以现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时执行的都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1/5的标准,即功率密度小于8微瓦/平方厘米,而实际使用中,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小。以电吹风为例,其功率一般在1000瓦以上,由于使用时和人体的距离很近,其实际辐射可以达到100微瓦/平方厘米的水平。
建站提速和辐射增值无关
据中兴通信专家介绍,电磁波在空中衰减很快,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理论上距离通信基站越远,人体受到的影响就越小。专家称,基站的电磁波主要向水平方向发射,在垂直方向上衰弱明显,所以基站的正下方,功率密度往往最小,业内对此给了形象的说法,“灯下黑”。上述在这个意义上,普通家庭用户对于居住在移动通信基站的下方,实在无需有太多的顾忌。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高攸纲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密度越高,每个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越低;手机距离移动通信基站越近,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对通话者的电磁辐射量越低。据他测试发现,手机信号强度显示“一格”时,发送功率在1瓦以上;信号强度显示“五格”时,发送功率只有0.1瓦。以此分析,城市居民忙着“强拆”小区的基站,结果弄得自己的手机信号接收不好,不得不自发增强功率和基站之间建立联系,反而加大了辐射危害,其实是不明智的做法。
同样的道理,对于目前正在兴建的4G网络,基站覆盖越密、手机信号接收越好,用户受到的辐射影响反而会越小。就算基站建得更多更密,也不会导致辐射量的提升。
新闻推荐
17省区市城乡医保“并轨”带来哪些改变——聚焦城乡医保并轨五大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