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是什么感觉?到了巴西就可以体验了,既瞎且聋。
巴西说的是葡萄牙语,1500年被葡萄牙殖民后,葡语成为官方语言。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融入了很多当地、乃至印第安语言的因素,被称之为“巴-葡”,与葡-葡有明显区别。不过,假如有法语或者西语、葡语基础,在这里做简单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但英语就不那么好使了,巴西的英语普及率很低。尽管奥运会期间有5万志愿者在此服务,但分散到一座600多万人的大城市里,还是显得人数太少。而且,这些志愿者的语言并不全数过关,只有胸口写着“I speak English”的志愿者可以提供英文服务。
两趟巴西之旅也没有速成我的巴-葡,熟练掌握的几句话只有:你好!再见!谢谢!两块!五块!便宜点!靠着这些稀烂的口语,我就在里约刷街了。
感谢世界上还有google翻译这种神器,尽管很多时候有点词不达意。但在不那么着急的情况下,它还是可以救急。找路、坐车、买东西都用得到。
但在更多的日常场景中, google翻译就不好使了。比如说,每天来打扫公寓的服务员,她总是会跟我说长长一串话,而我却一个字也不懂。后来我发现,尽管我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但对方还是会放慢语速,努力地把自己的话重复好几遍,指望我能理解,这真是通天塔式的藩篱啊。
鸡同鸭讲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去餐馆吃饭,点了某道菜。服务员面带微笑地和我说了一大段话。我假装很懂的点点头,服务员急了,又说了一遍。我继续点点头。服务员沉不住气了,打开菜单,指着后面两个小选项,意思让我选。这下我明白了,估计是让我选口味。于是我镇定地看了看菜单,不认识啊?
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别人也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时,世界忽然变得很简单。在地铁里,可以肆无忌惮地和同伴评价:“哎呀你看那对面女的穿得好奇怪啊”、“哎哟是真的咋成这样就出来了”。别人看看我们,我们堆出一个笑容,竖起大拇指:欧拉。
偶然听到“speakingEnglish? (说英语吗)”这样的提问时,居然会觉得有点亲切。身在一个陌生国度最大的寂寞感大概还是语言,它会让你像孤岛一样沉在水底,关闭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当年,葡萄牙人在抵达这片土地时,是如何将自己的语言散播开来的呢?
不过,有时候,即使是语言也难以消弭人与人之间的障碍。记得我在新闻中心替一个姑娘填调查问卷。她问我,你在来巴西之前,对巴西的看法是什么,来这儿之后,你的印象又是什么?我回答:人们在抵达巴西之前,对这个国家往往有很多误解、比如说历史传统、比如说社会安全.......姑娘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误解?为什么会有误解?你所说的误解指什么?
本版文字由特派记者杨菁菁里约报道
新闻推荐
里约奥运女子3000米障碍赛中,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迪罗在比赛中跑掉一只鞋,仍坚持完成比赛,并最终通过申诉神奇地进入了决赛。在比赛的前面几圈里,迪罗一直跑得很顺利,但随后意外发生了,她在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