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瑛儿·
朋友圈不少人抨击竞技体育。金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体育的本质,难道就为了拿金牌?
运动员那么多,金牌那么少,拿不到金牌,对大多数运动员来说是常态。
对体育来说,举国体制好还是职业体制好?这个话题有很多专业论述,我就不展开了。我想说的是,以我的理解,金牌意识也是体育精神之一种。奥运更是竞技体育水准的最高体现,如果真的不为得第一,觉得金牌不重要,那么竞技体育是不是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若真如此,是不是奥运的评判规则也该改一改呢?譬如说,我们不要奖牌论英雄,设他几十个“勇敢奖”、“风尚奖”、“团结奖”、“友好奖”,甚至“最佳笑容奖”等等,那会怎样?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奥运会,以“金牌榜”和“奖牌榜”论高下,总有它的历史意义吧。
我们常拿国民体育和竞技体育放在一起说事,仿佛国民体育跟不上,就是因为太重视竞技体育了。这两者之间似乎没有此消彼长的必然联系吧。
“享受竞技的快乐! ”站得倒轻巧,可是腰疼呐。哪一项竞赛不残酷,唯残酷才能彰显成功的快乐,尤其竞技体育,那本来就是身体技能和个人意志的双重比拼啊。如果奥运会上运动员都像在公园里散步一样,客客气气、悠悠闲闲的,拿不拿金牌都无所谓,“享受过程”,天啊,那不知道奥运会不会办成社区运动会——不对,社区运动会尚且还有争先意识啊。
再说说今年的奥运举办国巴西。之前,不少人对巴西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吐槽,觉得人家不拿奥运会当回事,另一种则认为它精神上奔放、自由,老百姓是享受奥运,而不必承受其负担。可是,看到人家的开幕式,形式上的自由的背后,恰恰是高度的用心、反复的锤炼。如果没有匠心,“随便玩玩”,是断然玩不出这开幕式水准的。人家的功夫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但是并不表示,你看不见,人家就没有花功夫了。
不要以为巴西家庭都是在享受奥运,而不用为奥运付出一点点,那真是大错特错了。里约的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在巴哈区,因为有一个社区处在场馆的“观看视线”内,所以这个社区被拆迁了,600个家庭必须放弃他们的生活,搬到更加偏远的公租房。不要以为拆迁是“中国国情”,“为奥运牺牲”,何尝不是奥运精神之一呢。
作者系《绍兴晚报》副总编辑,专栏作家。
新闻推荐
的比赛中,阿根廷选手若阿娜在发力过程中“怒发冲冠”,体现出别样的霸气。
8月9日,在年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公斤级的比赛中,阿根廷选手若阿娜在发力过程中“怒发冲冠”,体现出别样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