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从"文艺复兴"之地佛罗伦萨出发,一小时就到了比萨古城。远远望见晨曦中的比萨斜塔身影,忘掉了连日旅途劳顿的疲惫,一下子兴奋起来。有人竟举起双手,大声喊:"比萨斜塔,我来了!"
换乘城市小火车,来到奇迹广场,比萨斜塔上的钟声正好敲响,似在欢迎我们的到访。初升的太阳,照在比萨大教堂乳白色大理石的墙上,明晃晃的,十分耀眼。
奇迹广场是意大利托卡纳大区比萨市中心一片围墙包围的区域。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包括大教堂、洗礼堂、墓园、钟楼(即比萨斜塔)。它们均建于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建造时间都在两三百年。建筑外墙全部是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又形成统一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就在大教堂的后面右侧。带着好奇心来的游人,为的就是一睹比萨斜塔的尊容,其它精美绝伦的建筑,反倒匆匆而过,被"边缘化"了。
比萨斜塔入口右侧墙上的碑铭记载,"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3年8月"。当初设计高度为一百米左右,但在动工五六年后,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塔身从3层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工程曾因此两次中断,历经两百年才完工。在以后的日子,塔身持续倾斜,到了1990年,塔身偏离"自然姿势"已有5米多,意大利政府不得不将其关闭,进行整修。
拯救斜塔,采取了很多办法,都未奏效,最终采取的是原始简单的方法,在斜塔倾斜的反方向(北侧)塔基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体的重心后移,从而减小倾斜幅度。经过11年的修缮,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专家认为,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比萨斜塔300年内不会倒塌。2001年12月,再次向游人开放。
比萨斜塔之所以吸引全球人的眼球,一方面是因为蚌病成珠,牛黄成宝,歪打正着,斜塔反而声名远播,成为世界建筑奇观;另一方面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更使其蜚声世界。
说到这,还牵扯到一桩历史悬案呢。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球体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这个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于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更有趣的是,1612年有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落地。这是因为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两个球体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是不会一起落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鹅毛和铅球不会一起降落的原因。历史悬案还是由科学界的人士去做决断吧!作为普通游人,飘洋过海,来到了比萨斜塔的身边,这就够了。
比萨斜塔每天限人限时开放,通常是每次限定20人,登塔游览时间为30分钟。限于行程的安排,看着长龙般的队伍,我们望而却步,只好围着它四下近距离观赏。刚到时在远处看,塔身似乎倾斜得不那么厉害,走近一看,才知道倾斜四五米是什么样子,不由得连声惊叹。有些人很会做秀,在拍照时,选好角度,伸手做出扶住斜塔的架势,大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修缮后的八层斜塔,焕然一新。墙面用大理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感觉。工作人员介绍,当初塔身的石头非常糟糕,主要是空气污染所致,还有游人的涂鸦、鸽子的粪便。一个由10人组成的强力修复小组利用激光、凿子和注射器清洗塔身,前后花费了8年多时间,清洗了24424块石头。听了这些,在场的人无不对他们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肃然起敬。
照完像,在我购买斜塔模型纪念品时,孩子用流利的英语和现场的管理人员攀谈起来。随后,他告诉我,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为家乡拥有一座堪称世界奇迹的斜塔而自豪。听说当地有句俗语,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
一步三回头,离开比萨斜塔时,我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比萨人一定不会让斜塔倒下,也不会把斜塔重新纠正。若是那样,每年就没有百万游客千里迢迢来这里,丢下大把大把的银子了。
新闻推荐
新华社9月6日电美国白宫6日宣布,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取消与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的首次会晤,具体原因未作详述。不过媒体普遍认为,此前两人火药味十足的隔空喊话惹恼了对方,使拟定的菲美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