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聚会比较多,各种主题各种形式,比如生日聚会、同学同事聚会、迎接新生儿聚会——类似我们的满月或百天,但是美国人习惯在孩子出生之前庆祝。聚会地点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工作单位或学校,还可以一起去郊外。当然,一些重要的大型的聚会,一般会在一些星级酒店里。无论是怎样的聚会,在吃的方面均比较简单,因而对于邀请者和被邀请者都感到十分轻松,在这一点上,可能国人有点不太了解或者说不太习惯。
从小我就听外婆说:头顶锅儿卖,人情大似债,意思是说,人际交往中偿还情份比我们偿还人家的钱还要重要,即使家里揭不开锅了,把锅卖掉也要还清情份。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强调的是中国人把朋友或亲人间的情份看得十分重,自己舍不得吃喝,省酒待客是人际交往中优良行为,实际上生活中也真是这样,我们的童年时代,是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平时家里都比较省吃俭用,但是如果来客人了,必然是大鱼大肉满满的一大桌子菜,让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从心里天天盼着家里来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已解决了吃饭问题了,并且进入了比较富裕的新时代,再也不用积多少天伙食费为一餐饭而撑一时的门面了,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中国式的浪费。请客吃饭,吃到最后,剩得越多就越能表明主人的热情与真诚。这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反,美国人的聚会则比较简单随意。我所知道的大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人请客,这种情况宾客们其实完全可以空手登门,如果愿意,可以礼貌性的带个小礼物。有的时候主人为了让大家没有心理负担,会提前通知每人交1美元或几美元,这种情形在中国难以想象,但是美国人却觉得无比自然。另一种聚会形式叫Potluck,简单来说就是每人带一道菜,这种形式也深受欢迎,因为大家可以借此尝到每个家庭不同的口味。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聚餐大多都是自助形式,主人把菜放在桌上,宾客自己排队挑选,然后大家各自边走边吃,边吃边聊,并不会一起坐在餐桌上享用大餐。
前几年我在芝加哥,和先生一起参加一场看似规格比较高的聚会,参加的有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学教授、巴菲特基金会的一些主要人员,还有很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聚会地点在一家比较高大上的五星级酒店,大家都盛装出席。参加聚会的人,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人们举着酒杯走走聊聊,没有固定对象,全场只有几把椅子和沙发,在大厅的一角,放着各种饮料和我不认识的小甜点,会场里有好几位服务人员,托着精美的金属托盘穿梭于客人之间,托盘里装着的食物会不时地变化着花样,人们可以要也可以不要,我看着这些食物一点也没有想吃的欲望,想着等正式吃饭的时候再吃点吧。先生远远地和别人聊着天,他可能是用余光看到我没吃任何东西,便来到我身边说:“吃的就是这些,等他们上完十几个来回,吃饭就结束了”。我一听,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聚会,只吃这些东西?好吧,那就吃吧,吃了才知道,这些从外观上看起来十分精美的食物,根本就不是我们喜欢吃的东西。但是聚会结束后,从各位参与者的脸上看到的是无比的兴奋与满足,他们注重的是大家在一起分享的观点内容,与吃什么或怎么吃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次来到美国,各种聚会也很多,因为有以前种种的经验了,所以,反倒认为朋友间的聚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了。上个周末,我们应一位大学老师之邀请,周末去他家聚餐,老师是地道的美国人,他的家是一座带地下室的二层小楼,院子里铺满着草,还有一些果树等,我所看到的美国人,几乎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聚会的地点就是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在铺着红格桌布的桌子上,除了主人烤制的披萨外,还有几种小点心和一些饮料,其中有啤酒和红酒,形式是自取,吃多少自便,主人不会想到你可能会不好意思去吃,而为你盛好端给你,更不会像我们中国人那样,为表示热情,而一个劲地劝你多喝酒多吃东西。
尽管美国人的食物我还是一直不敢恭维,但这样的聚会形式却是我十分喜欢的,人们聚在一起可以多点精神上的交流,不必因为要考虑到礼节、面子等因素,而不断地站起来敬酒喝酒,相比之下,美国式聚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从心里不愿去面对的应酬,让我感到的是一身轻松。
新闻推荐
月1日,伊拉克反恐部队士兵进入位于摩苏尔市东部郊区的古克贾利区。伊拉克陆军1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反恐部队在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及伊拉克空军的支援下收复了摩苏尔市东部郊区的古克贾利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