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宿城第一中学时,正值周三下午,平日里安静的校园此刻却有些不同。孩子们并没有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地听课,而是分散在各处参加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3D打印创新探究实验室里,一堆小脑袋正凑在一起关注一个作品的诞生;报告厅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老师正带领同学们开启一场古代文化之旅……好奇写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每一双眼睛都散发出不一样的神采。
翻开一中学子的荣誉簿,一连串的佳绩也令人欣喜:近三年来,该校有20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2015年,尹士杰凭借便携式远距离落水救援器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2016年,盛佳儒凭借电脑动画《生日快乐》斩获电脑制作大赛全国一等奖……光是科技创新领域,学校近三年就摘得全国奖项10余个,省级奖项近50个!宿城一中,皖北地区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近年来呈现出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象。
办一所“创新型、学术型优质高中”
在宿城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涛看来,一所真正的优质高中需要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还是高考改革的目标,都指向多元发展,学校必须与时俱进。 ”张涛说,“当前,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作为一所生源较好的优质高中,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与高校接轨。基于这两点,我们提出了创办‘创新型、学术型优质高中\’的办学目标。 ”
“创新型、学术型”的发展定位,体现了一所百年名校在新时代的审时度势。然而,美好的愿景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学校决定,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尤其是拓展性课程,带动“创新、学术”两大特色不断深化。用张涛的话来说,学校要根据师生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 “营养大餐”供大家选择。
很快,一场课程创新的大戏在宿城一中的校园里拉开了帷幕!
推进科研先导打造学术型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奉献意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术素养。 ”宿城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涛表示,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先导,打造学术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宿城第一中学紧紧抓住 “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加大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借势学科教研基地、实训基地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组织课题申报,开展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去年至今,宿城第一中学已经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培训三千余人次。
正因如此,宿城第一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爱岗敬业,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促进,教育科研迈上新台阶。 2015年,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评比中,该校有7人获国家级奖项,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5人;7人获省级奖项,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多人获市级奖项。今年,侯兰华老师的论文《“短文改错”教学探微》,获2016年全国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孟卉老师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张玮蔚老师在第十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全国高中英语优秀课展评现场说课一等奖,同时获得最佳课件使用奖。
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种子
2013年,科技创新课程开始在宿城一中悄悄萌芽,经过两年的精心栽培,如今已成为一大亮点。学校立足于本校教师资源,组建了一支科技创新教师团队,开设了机器人制作、3D打印、Ar-duino创客、科技创新大赛等多门课程。3D打印创新探究课程,借助中科大的教科研力量,开发了3D打印创新探究实验教材;机器人制作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参加比赛,也对更多有兴趣的孩子开展基础知识的普及。
为了配合科技创新课程的开展,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在加紧步伐,建成了3D打印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制作实验室、Arduino创客实验室、启明星实验室等多个学科类实验室。
今年9月,宿城一中第一届科技节在孩子们的翘首以盼中闪亮登场了!本届科技节的内容精彩纷呈,涵盖了科普图片展览、科普知识讲座、往届学生科技创造作品展、科技体验:模型建构实验、数学建模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创课电脑制作大赛等。孩子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9月21日下午,原定在瀚文楼四楼报告厅举行的科技节启动仪式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讲座(如何选题)就吸引了1200多名学生,不得不临时改到体育馆。
“举办科技节的初衷,一是为了唤起更多人对科学的热爱,在孩子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二是整合各方资源为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张涛说。学校精心准备,奉献出不少实实在在的“干货”,光是科普知识讲座就安排了7场,像科技创新大赛如何选题、如何写论文等都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
学校用心良苦,孩子们也倾情投入,科技节上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的小创意、小发明。几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看似普通的音响,但只要把它放在草坪上,它的威力就会尽显无遗:一旦有人跨过草坪的界限,优美的音乐立刻会变成响亮的广播,提醒你不要随意践踏草坪。还有一位同学喜欢睡懒觉,每天早上起床都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他发明了一个震动颈枕,早上闹钟闹不醒时,枕头就会剧烈地震动起来,这样不起来也不行了……
科技创新课程就像一个小舞台,不少优秀的孩子从这里脱颖而出,走向更广阔的大舞台。今年,学校就有好几位同学通过参加省级和全国的科技创新大赛,直接被几所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而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科技创新课程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但没有耽误教学课程的学习,反而有所帮助。
为学生一生的素养夯实基础
2015年底,宿城一中语文老师李老师和物理老师郜老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去北京大学参加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教师培训。该课程是由北大考试研究院支持建设,在全国部分中学开设的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程度的选修课程,它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接轨大学课程,也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
今年3月16日下午,在宿城一中瀚文楼四楼报告厅,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史》正式开课了!作为一门语文和历史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每周四下午上课,最终由北大进行考试认定。
“我本身对文史非常感兴趣,接到任务时觉得对自己也是一个充实和挑战,就坚持做下来了。我感觉自己就像带着学生趟过一条河,这一路虽然辛苦却有很多收获。 ”李老师说。面对这门全新的课程,李老师也在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比如有的学生对某些章节感兴趣,就让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讲课。在讲民族文化一课时,有个孩子通过宿州文化的变迁,谈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出彩,这让李老师眼前一亮:“孩子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比我讲更好。 ”课下,李老师还建了一个QQ群,和同学们形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小圈子。
目前,宿城一中已成为中国大学先修课实验基地,另一门先修课《电磁学》也在试水中。
在大学先修课的带动下,宿城一中越来越多的拓展课程破土而出,形成了多样、立体的特色课程体系。老师全身心投入,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刘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有一个实验班的小女孩,黑黑瘦瘦的,平时我从他们教室门口经过,她总是埋着头在做作业。有一天下课,她突然跑来对我说:‘刘老师,刚才我们班参加英语话剧表演得了第一!\’那一刻,我觉得她特别阳光,那种青春的气息一下子感染了我。我到了办公室就感慨,学校多一些这样的活动,真好! ”
“以前我们走的路太单一了,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通过拓展性课程不仅把创新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学生心里,也是为学生一生的素养奠基,同时还可以唤醒教师的兴趣,教育不仅要唤醒学生还要唤醒老师。 ”张涛说。
营造“重视学术、崇尚创新”
的文化磁场
创办“创新型、学术型优质高中”,不仅需要课程支持,更需要强大的文化磁场。宿城一中的学校文化也在逐步向“重视学术、崇尚创新”靠拢。
在崇尚创新方面,学校认为,创新不是赶时髦,也无需搞神秘,老师应该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入手,在润物无声中渗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除了渐入佳境的科技创新课程,学校还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协会、培菁文学社、培菁书画社、阳光心理社等十多个社团,鼓励高一、高二的同学每人加入一个社团。此外,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也成为校园里固定的“四大节”。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展。以模拟联合国协会为例,该学生社团2014年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次校级模拟联合国大会,参加了4次省市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前不久,该校参加安徽省第五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高二年级的两位骨干会员经学校推荐和有关机构的选拔,将于2017年1月31日至2月9日赴美国纽约、华盛顿参加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全球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到联合国总部访学。
在重视学术方面,学校努力创建学习型校园,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师生阅读。如改建图书馆,设置开放式、沙龙式阅览区和主题功能区,购买有利于师生阅读的书籍;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开展读后感比赛、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等,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
教师是建设“创新型、学术型”优质高中的中坚力量,学校鼓励教师兴起研究之风,一是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开展小微课题研究;二是成立教师学习小组,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此外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提高专业素养。如今,一支名师荟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最闪光的品牌价值。
近年来,宿城一中以“创新型、学术型优质高中”为发展目标,通过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师生搭建了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舞台,培养出一批 “专业+专长”的优秀教师和一群“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学术素养”高素质学生。百年名校主动求变,用改革明确了教育未来的新方向。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7日电(记者陆佳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7日说,他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纽约进行了“非常坦率”的讨论,并称赞特朗普是个值得信任的领导。安倍当地时间17日傍晚在位于纽约曼哈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