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举荷/文
有人说看了帧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役》,没宣传的那么神。
我笑了。帧,还得配上4K技术,才算全套。据说全中国只有3家影院有这样的硬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极致观影的机会。
技术这东西,硬碰硬的红线,差一点,效果千差万别。所以才有玩音箱的人,上万块求一根电线。不是设备极客,不能理解。
上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因为有着一个玄幻的“故事”,已把3D技术美到极致。但李安心里的确住着一只雄心勃勃的猛虎,他不仅要求自己会讲故事,还要求自己能打通中西文化,还要求自己能在技术层面推波助澜……嗯,面相温和的李安,其实非常的有野心。
既然技术上没有了发言权,只能说一说故事本身了。
据说这部电影口碑已经在北美仆街了,但我依然觉得好,尤其故事说的好。
特别喜欢最后一个镜头。
比利和姐姐互相谅解,经过一场橄榄球赛,他在不断的冲突中确定了自己的内心,他放下犹豫,或者说,心甘情愿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可以心无挂碍回到战友们中间。
那辆接送B班的加长版豪车,在比利眼中又变成了战场上的悍马车,老班长蘑菇幻生成他信仰的象神,满含深情地对着这个长大成人的男孩说,“我爱你”。
现实中,B班的每一位,对彼此说,“我爱你”。
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宿命无法反抗。我们要学会做的是:面对、承认、放下。
我们常用故事梗概是否波澜起伏来判断一位导演会不会讲故事,所以当下的影视剧,才会像马戏团里的节目一样,不断追求新奇特的刺激,不断玩着劣质花样,不断标榜所谓的金句,不断把胶片色调PS到失真……
如果你觉得李安不会讲故事,那一定觉得侯孝贤不会讲故事,小津也不会,杨德昌更不会。
事实上,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他们只是不是讲商业片故事而已。
一场简单的橄榄球赛的中场表演,从这里走到那里,见了一些人,遇到一些琐碎的冲突或者诱惑,然而,要利用这个框架,来讲一个人,乃至一群人内心的波澜起伏。比利·林恩要在这几个小时里,自己决定自己,该往哪里去。要讲好这些,该有多难。
可是,李安做到了。
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待人生,过了三十五岁后,我觉得人生的基调就是苦的,所有的一切努力,不过是苦中作乐。
像B班,在真实战火中被当做英雄的人,一旦回到俗常,就必须被纳入一场“表演”。
人生最困厄黑色的一天,反复被人问起感受,像伤疤刚刚结痂被不断撕扯开流血。
作为一个军人,只能思维简单地去行使一个军人的天职,却被解读为变相掠夺石油。
那么残酷的战争被橄榄球运动员解读成电子游戏,逼问不同枪支的真实威力。
刚刚建立起的自豪感荣誉感,被“傻大兵”、“战壕里的同性恋”、“一帮贪得无厌的士兵”一一替换。
……
别怨恨,也别自卑。
谁的人生轨迹起初不是无序的中子?大家都是在不断碰壁中,确定出自己的定位。
在你找到轨迹之前,要不头破血流,要不快速找到宿命。
这大概就是蘑菇在伊拉克营地的大树下对林恩说的,“有因就有果,万事万物都是命中注定,如果我会死在战场上,那么杀死我的那颗子弹现在已经射出来了。”
作为男孩的比利,对命运的思考是懒洋洋的,因为帮姐姐出气惹祸参军,因为对老班长的爱有了勇猛的应激反应,因为一个啦啦队姑娘想留下来。
一场橄榄球赛的时间,他被开悟了。
一切都是契机。
从头至尾,对于这个男孩来说,都不把反战不反战当回事,它就是突然间的心头澄明,超脱世事的了然于心。这帮兔崽子兄弟需要他,他需要和班长一起,继续守护B班。
电影最后,比利抱着姐姐痛哭一场,放下了心头堆积已久的委屈,回过身,就看到他的战车稳稳当当停在那儿。
这个超现实的镜头真是充满了开悟的喜悦。它有一种跳上命运的列车与它合二为一的轻松感,它有一种跳进命运的河流被它洗刷的洁净感,它有一种无论往哪去都开开心心的骄傲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不断跳出另一部电影,就是杨德昌的《一一》,都是老僧说着家常话,气息平稳,用力均衡,言简意赅讨论人生。
但,或许这样的电影,太有知识分子思维训练以及禅味在其中,不会为商业市场热捧。
我喜欢李安的一点在于:他中年出道,这时已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么多年,无论他拍什么样的题材,说什么样的故事,那个“核“都未变过,他在自己命运的小切口中,不断深挖,不断解读,不断思考。
从《喜宴》到《推手》到《色戒》到《少年派》,李安一直通过镜头与你谈谈,也与自己谈谈。
希望一直能看到这只猛虎,细嗅蔷薇的深情背影。
新闻推荐
圣地亚哥港的“世纪之吻”日前,本报推出的新疆自驾游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现已完美收官。而旅行归来的读者,更是对该条线路赞誉有加。为继续回馈广大读者,为读者带来超值、品质的旅游,即日起,安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