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这本书,是一部游记,更是一段历史。它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撰写,书名叫《西行漫记》。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年的时候,我又一次翻开这部著作,不能不为书中所反映的党和红军在艰难岁月里的顽强拼搏与不懈奋斗所震撼,也不能不为一名西方记者当年冲破重重阻挠、冒着生命危险到红区采访所感动。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工人,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斯诺进入中国,遍访上海、内蒙古、东三省、云南、台湾。期间还去过印度、缅甸、日本、朝鲜,并在燕京大学担任过两年新闻系教授,同时学习中文。1936年6月,他抱着探寻红色中国的目的进入陕甘宁边区,在红色区域采访旅行达四个月之久。采访结束,完成了这部著作。
《西行漫记》一书,最初于1937—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原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为适应当时的环境,改名为《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全书29万字,分为12篇章。讲述了作者由北平出发,如何通过西安的西北军、东北军的防线,找到红军联络人,冒着危险进入红区;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从创建南方革命根据地到后来突破重围、北上抗日进行万里长征;讲述了中共领袖和红军将领个人投身革命斗争成长的传奇故事;讲述了红区政府干部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体验,将采访所得和所见所闻,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打开书本,扉页就是用红笔绘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应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1938年上海复社版翻印)。图中标明红军长征始于江西瑞金,时间为1934年10月16日,终点是陕北“红都延安”。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篇章,细述了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强渡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直到陕北万里行军的全过程。
对红军长征这一壮举,书中有一段精辟的分析和总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书中收录了毛泽东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也就是说,毛泽东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通过斯诺的书流传于世。
斯诺对当时接触到的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非常惊讶和赞赏。他说:“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乐,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乐的中国无产者。”“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如他采访中遇到了一位参加过长征的十七岁红军战士,这位战士说,如果红军要再长征二万五千里,他就准备再走二万五千里。
当作者写到《别了,红色中国》章节,也就是在1936年10月他将要离开红区的时候,恰逢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消息传来,这给他以极大鼓舞。作者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道:“三支大军据说总共有八、九万久经沙场、装备精良的战士”,“中国最优秀的红军现在全部集中在一大块新的地区里”,“现在人人都对将来充满了新的信心。”感觉这就是全书的主题思想所在,也即全篇著作的灵魂所在。斯诺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红军之所以能生存,之所以能不畏艰难,所以能发展壮大,集中到一点,就是他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是斯诺把长征这一壮举第一次以西方记者的身份披露给世人,是他把红军长征称作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史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西行漫记》已不是一般层面上的长篇游记,而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部珍贵的历史档案。无论后来的革命斗争和政治运动如何跌宕起伏,无论历史学家如何解读,这部著作像丹书铁卷一样在那里矗立,它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他所领导的军队所以有力量、所以能战胜敌人的历史见证。
掩上书卷我又想,《红星照耀中国》书名本身似乎就是一伟大预言:这本书问世十二年后的1949年,一个新中国诞生了,由五颗红星为图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凌空升起,哗啦啦地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它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中国历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西行漫记》是一部游记,更是一段历史;它是伟大的,也是厚重的。
新闻推荐
新华社11月11日电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名模出身的妻子梅拉尼娅会是什么样的“第一夫人”呢?历史学家认为,她可能会回归传统女性角色,而不像希拉里·克林顿、米歇尔·奥巴马那样“抛头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