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连门肯也承认:不同性格的人相互吸引。小洛克菲勒与阿比的婚姻,有趣地印证了那种陈词滥调——小洛克菲勒迎娶了喜爱交际、具有审美趣味的政治自由派阿比。至于艺术品位的不同,传说夫妻两人还曾为此打过嘴仗。青少年时期,阿比曾到欧洲旅行,对纽约惊险的艺术世界(以1913年令人不安的纽约军械库艺术展览为亮点)有过探索。受到那些活动的影响,她后来成为早期收集先锋派艺术的藏家。阿比曾不断尝试,以使小洛克菲勒看到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价值。有一个例子令人难忘:1931年,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访问美国。其间,阿比为他安排了一次晚宴。在客人当中,有弗兰克·克劳宁希尔德,他是收藏家和《名利场》杂志的编辑,崇拜法国。后来,他在《时尚》杂志(后来成了该杂志的编辑)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那次奇特的邂逅。他写道,马蒂斯对小洛克菲勒印象深刻,包括他流利的法语、壮观的中国瓷器,以及宽敞的餐厅中的波罗乃兹地毯。喝完咖啡后,马蒂斯转向小洛克菲勒,“开始半认真地为自己的事业辩护,他解释说,实际上,创造那些极美的(围绕他们四周的)绿、黄、红和黑釉瓷器的人,与他曾致力于追求的审美目标完全一致。马蒂斯试图说服小洛克菲勒,称是波斯人设计出了小洛克菲勒先生的‘现代\’地毯(马蒂斯语),而法国的布拉克、西班牙的毕加索和胡安·格里斯等现代主义艺术家,只不过是遵循了波斯人的装饰设计和情感体验”。
马蒂斯总结道:“世上没有现代艺术或古代艺术之类的东西。”确实,“在我们的众多艺术学院中,活跃着如此众多的平庸艺术家,那才是人们能想象到的最要命艺术。”人们可以想象,客人都屏住呼吸,眼巴巴地望着主人,期待他的答复。据克劳宁希尔德记录,小洛克菲勒拒绝承认自己被说服了。但是,他让马蒂斯“千万别彻底绝望,因为……由于夫人特别擅长苦口婆心,她或许会把他逐渐变成一块软软的果冻”。
在这里,让我们代表小洛克菲勒多说几句。尽管夫妻俩品位不同,但小洛克菲勒并未反对阿比选择他不喜欢的艺术作品。1921年,夫妻两人去亚洲的许多地方旅行,包括中国大陆(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该院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部分赞助)、香港、满洲里,还有日本、和马尼拉。如苏珊娜·勒布尔所写,他们的旅行“令人极其满意,能够激发几代人对亚洲艺术的热情。在中国,小洛克菲勒沉溺于察看并购买更多瓷器。两人参观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那里的宏伟神道已破损失修。离开中国后,小洛克菲勒为十三陵神道捐赠了修复资金”。
回到美国后,阿比也扩充了她的亚洲艺术收藏,许多从日本山中商会买入。该机构在纽约和巴港设有展示画廊。1924年,山中商会的纽约分店向阿比提供了两尊佛像。其中一尊是唐代白色大理石观音像,双臂和头像缺失。据说,那尊观音雕像发现于中国灵隐山的灵隐寺。观音像深深吸引了阿比,她说服小洛克菲勒同意了自己的抉择。然而对于两尊雕像3万美元的报价,小洛克菲勒有些踌躇不决。他在给山中商会的信中写道:“我的妻子想要买下那两尊雕像。虽然观音立像对我多少有些吸引力,但残缺不全的雕像却从未使我感觉到愉悦。因此,我认为缺胳膊或缺腿的观音像很难令我满意。”之后,他提出以25000美元现金买下两尊石像,“以表示我对妻子感情的尊重”。山中商会接受了小洛克菲勒的出价。
那次征购有助于我们认识小洛克菲勒夫妇对亚洲艺术的不同要求。小洛克菲勒喜欢带官窑款的瓷器,反映了他对儒家规矩、等级制度和制作工艺的赞赏。阿比则倾心于佛教的通融性、感性和普遍性。那尊无头观音像,不但融合了那些品质,它的美感也与现代艺术协调一致。
确实如此,那尊迷人的唐代观音像非常特别。来到小洛克菲勒夫妇曼哈顿家中的每位客人,无不被它深深吸引。1935年至1936年,它被运往伦敦,出借给伯灵顿宫皇家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那是它首次对公众展出。该学院杰出的专家委员会对观音像进行了仔细研究,告诉阿比说,“它无疑是现存最漂亮的中国人物雕像”。帕西瓦尔·大卫德爵士是该委员会成员之一,也是西方顶尖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他认为,在许多方面,那尊观音像的优雅和动感,归功于古希腊艺术遗产:“石像飘逸的服饰褶皱源于古希腊,摇摆身姿和感性造型受到了印度雕塑的启发。但是,给石像注入了活灵活现精神的,则是中国人的天赋。”
普艾伦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研究员,当观看小洛克菲勒夫妇的收藏时,他挑出了那尊无头观音像。普艾伦说,他特别希望洛克菲勒夫妇把观音像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然而,它最终被遗赠给了纳尔逊·阿尔德里奇·洛克菲勒。他对它钟爱有加。目前,它被置于哈得孙河高岸面对“齐桂特”庄园门口的台座之上。但是,人们对它的鉴定有了变化。杜克大学的斯坦利·亚伯是佛教雕塑艺术专家,他怀疑那尊观音像过于完美,可能有假。2011年,他在文章中写道,那尊雕像“令人眼花缭乱”,但同时承认,专家们尚未对它进行过充分的研究鉴定。在其他已知的唐代雕塑中,尚未发现与其相同的作品。因而,正如喜欢它的人们所言,它确实属于“独一无二”。“就那尊雕塑自身而言,它确实美得惊人,令人着迷。但是,它绝不是典型的唐代雕塑。更确切地讲,假如它属于赝品,它似乎掩藏着一个现代观念。那便是20世纪初,人们对古典艺术形式的品位。”
公正地说,对在浑水中摸鱼的收藏家而言,这种情况属于人们并不陌生的浅滩。而且,人们的专业水准会与时俱进,更不要说品位。小洛克菲勒拿下的一件瓷器可作为一例。亚伯教授评价道:“艺术收藏都会有存疑。对那尊缺头少臂的观音像,小洛克菲勒缺乏热情,可能在潜意识中,反映了老洛克菲勒对中国瓷器的忐忑不安。因此,当那些怀疑不是出自‘由教养和鉴定构成的技能\’时,对专家因‘美感\’而吹捧为杰作的藏品,每个人都表示出不可思议的怀疑。此时,美感、真伪和价值鉴定的不确定性,使通过家庭装饰和艺术收藏确立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慌乱动摇。这也是如此多艺术品常常短命或转瞬即逝的原因。”
小洛克菲勒发现,无论买家多么精明,金钱和审美价值,也会因上述原因变得飘忽不定,上下波动。一旦踏上收藏家迎风破浪的航行,他会谨慎对待藏品属性,对夸大其词的宣传产生怀疑,并会尽可能不断寻求最好的专家建议。
23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卡尔·梅耶,谢林·布里萨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新闻推荐
昨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上图:中国女排队员在颁奖仪式后合影。右图: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比赛中指挥。左图:中国女排头号球星朱婷(右上)在比赛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