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探秘盗宝
最为特别的是,小洛克菲勒迷上了皮尔庞特·摩根构建的无与伦比的收藏。当时那些藏品还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1915年,摩根租借给该馆的大批中国瓷器出现了变故。它们被整体打包,以超过3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杜维恩兄弟。小洛克菲勒希望买下其中的精品,恳求父亲提供一大笔贷款:“我曾多次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摩根收藏中的重要藏品进行过仔细研究。我还征求了专家意见,认为它们属于中国瓷器的最佳代表作。这样的机会将不可能再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老洛克菲勒未被说服,他答复说:“我对此有些担心。其中部分原因或许是我不太了解它们的价值。我似乎觉得目前不做那笔投资更为明智。”
小洛克菲勒固执己见,坚持请求父亲为自己提供100万美元以上的贷款。他为此进行的辩解不但真实诠释了他的个性,也更全面体现了那位严肃收藏家虽身处市侩社会,仍坚持不懈寻求理解的诉求。他对父亲写道:
我从未在马匹、游艇、汽车或其他愚蠢的奢侈品上浪费过钱财,我的唯一嗜好就是那些瓷器——那是我唯一不在乎花钱的东西。我发现研究瓷器是极好的娱乐和消遣,我已经对它们爱不释手。那是一个代价极高的嗜好,但它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我相信,如果我手上有现金,你会鼓励,而不是阻碍我发展一个如此清白、如此有教育意义的兴趣。投入那些瓷器的钱并没有丢失或者挥霍;它还在那里,尽管不再盈利。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即便是被迫拍卖,我的亏损也不会超过征购费的10%;在通常情况下出售,当然会100%回本;假以时日,会有更多……
这些美物会永远给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妻子带来欢乐,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也会欣赏那些美物。而这一切都是以如此朴实、如此不张扬的方式实现,我对那些美物的追求是否属于不明智呢?……我非常想拿下摩根那批藏品,我想您没有认识到,我是多么渴望它们;因为您不知道那些艺术品是多么漂亮、多么迷人。我更想做您完全同意的事情,所以我斗胆给您写这封长信,希望这封对形势详述更完整的信,或许会使您在某种不同光线下看待此事。
父亲被深深感动,动了怜悯之心,拿出了相当于200万美元的证券。当小洛克菲勒登门与老洛克菲勒协商贷款条款时,老洛克菲勒告诉儿子,用于购买摩根瓷器收藏的那笔钱,是他送给儿子的礼物。如戴维·洛克菲勒记述,购买了大部分的摩根收藏后,“在父亲的有生之年,他一直保持着对那些美物的兴趣。许多康熙时期的器物都是大敞口瓶,比小时候的我还高。它们被安置在特制的台子上,在9层楼住宅2层几个房间的显著位置展示。它们看上去很气派,很有气势。父亲还买了一些体量稍小的东西,包括神兽和人物瓷像。它们都画工精致,制作优美”。
有关中国瓷器的吸引力,老洛克菲勒的传记作者罗恩·切尔诺夫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见解:“对小洛克菲勒来说,中国瓷器代表了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它们工艺精湛,没有任何颠覆性的负面主题,也不令人沉溺于声色。”然而,中国瓷器的诱惑力确实引起了某种感官享受。切尔诺夫继续写道:“当小洛克菲勒在9层楼的家中收到那些瓷器时,他会端坐在地板上,将它们翻来覆去,一往情深地研究它们,查找是否有裂痕,或修复痕迹。”同时,那也反映出他作为严格浸信会基督徒的教养。小洛克菲勒承认,他对自己的嗜好感到内疚:“我感觉,此事或许有点自私。我在为自己购买,而不是把它们捐赠给公众需要。”对此,切尔诺夫的观察别出心裁:“此时,假如小洛克菲勒仍未确立自己收藏艺术品的权利,仍未摆脱父母的干预,或许他永远不会有胆量创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修道院分馆,或修复英国殖民地首府威廉斯堡。”
追溯小洛克菲勒提升自己中国瓷器收藏的努力,再没有比黄釉敞口瓶事件更为有趣的奇闻轶事。那是一个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的故事,结局却充满了戏剧性,令人悲哀。故事始于1915年初。当时,有人邀请小洛克菲勒察看一件康熙时期的黄底儿瓷瓶。它被认为属于当时此类瓷器的顶级作品。与那件敞口瓶一起来的,还有一封由埃德加·格尔签字的信,他是一名奢侈品珠宝商,与人合伙经营着德莱塞公司。“研究这件瓷瓶时,”格尔写道,“我建议你围绕瓷瓶慢慢走。你将看到3个明显不同的主题。但是它们之间非常和谐。我把岩石和雉群当作瓷瓶的正面。往右边走,你将看到两棵大樱桃树。瓷瓶的背面是壮观的木兰花。站在离瓷瓶稍远的地方,仔细打量一直延伸至瓶径的樱桃树枝,你会发现,樱桃树给人一个明显感觉:茎干上的那些花簇完全是在空中绽放。”
格尔在最后写道:“我想,有这件珍品陪伴,你和洛克菲勒夫人一定会度过相当快乐的时光。我希望自己没有言过其实。”小洛克菲勒夫妇确实被那封信迷住了。但是格尔是谁?他怎么得到了那件宝贝?1872年,格尔出生于英格兰的布莱顿,父亲是一位荷兰籍犹太人银匠(与约瑟夫·杜维恩的家庭背景相似),精通珠宝。1895年,大获成功的所罗门·格尔父子公司,把店铺从伦敦的河滨道迁至新邦德街,那里堪称实力雄厚的店主云集的大市场。随着新世纪伊始,作为中国艺术专家和室内设计师,格尔的生意十分兴隆。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卡尔·梅耶,谢林·布里萨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11月16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经中央有关部门和浙江省追逃办密切协作,潜逃海外13年之久的“百名红通人员”头号嫌犯杨秀珠回国投案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