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繁忙的马鞍山港。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跃波 贾克帅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推进转型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要做好的文章”
——从“以钢立市”到“以港兴市”,全力打造郑蒲港新区;以马钢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战新基地”建设快马加鞭;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
前不久,马钢动车组车轮首次完成载客运行,成功应用于我国标准动车组公里高速交会试验,并通过权威认证。这意味着马钢可以为中国高铁造“跑鞋”了。此前,作为高铁的核心技术之一,车轮一直由国外制造。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重工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占到将近一半的比重,推进转型发展是义不容辞要做好的文章。 ”马鞍山市委书记魏尧说。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支持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中心城市,马鞍山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念好转型发展“特色经”。
跨江发展,从“以钢立市”到“以港兴市”。马鞍山正举全市之力支持郑蒲港新区建设,以“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新模式,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在马钢冷轧总厂,工艺改进后的冷轧板“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目前,我国每三台电脑、每五台空调、每六件冰箱中就各有一台使用马钢的冷轧板。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新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轨道交通、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入选省“战新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政策引导,激活创新主体。马鞍山为中小型科技企业量身打造“科技创新券”,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显示,马鞍山全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比重达2.%,功效排名居全省前列。
深耕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反映出马鞍山结构优化的阶段性成果。
“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为马鞍山开放发展‘航船\’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
——郑蒲港作为江海联运的枢纽港地位进一步提升;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引客来;对台招商好戏连台;与苏浙沪等高对接
跨江发展的马鞍山,正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郑蒲港—泉州—广州”干线航线开通,八百里皖江结束了没有直达沿海港口定期航线的历史,“到马即海”成为现实。“武汉—郑蒲港”航线开通,郑蒲港作为江海联运的枢纽港地位进一步提升。
“前不久,马鞍山综合保税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为全市开放发展‘航船\’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 ”郑蒲港新区管委会主任吴晓东介绍说,经过深度洽谈,上海外高桥自贸区将在这里建立平行进口汽车分拨中心。
除综合保税区外,郑蒲港新区还拥有对外开放港口、肉类指定口岸两块国字号开放平台。记者在御香苑冷链保税物流加工园看到,现代化的冷藏仓库已建设完毕。 “今后,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进口牛肉将经马鞍山综保区分拨到国内市场,走上人们的餐桌!”吴晓东说,“口岸+产业+市场”一体化的口岸经济区正在构建。
搭建“海峡两岸电子信息博览会”“海峡两岸节能环保论坛”等对台交流合作平台,营造“亲商”的良好环境。正崴科技、茂迪新能源、台泥集团、唐盛国际……目前,多家台资企业在马鞍山落户发展。目前,国台办批复支持在马鞍山设立“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
走出去,请进来,马鞍山在交流中开拓着国际 “朋友圈”和“财富圈”。马钢赴境外收购法国瓦顿车轮公司“为我所用”;法国达能、韩国奥瑟亚、英国利洁时等项目纷纷落地投产。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与苏浙沪地区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马鞍山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对标苏浙沪,理念是先导,交通是基础。我们正同南京谋划建设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从而进一步拉近与苏浙沪的距离;同时谋划建设“合巢马”城际铁路,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
“农村居民分钟内便可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城市居民分钟内便能享受农村田园风光”
——“村民大管家”指挥中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信福小屋”提供一站式网络服务;城乡协调发展上,确立“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发展理念
“姥桥马路有大量碎石散在道路中间,导致交通不便。 ”“老房子淋雨塌了,翻新手续怎么报?”……在郑蒲港新区姥桥镇“村民大管家”指挥中心,不时有村民反映或咨询问题。
“村民大管家”服务内容涉及市容环境、民生救助等5大类项。
“村民通过电话热线、微信公众号或网络渠道反映或咨询问题,平台下达派单指令,转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一般问题两三天内解决,比较急的小时内解决,遇到涉及部门比较多的重大事项会尽快组织协调。 ”该中心副主任杨美莹说。
在姥桥镇姥长村,市经信委组织实施的“信福小屋”改变着村民的日常生活。网上购物、农产品销售、存取款、旅游报名、预约挂号……这些生活服务,都能在“信福小屋”里一站式搞定。
在城乡协调发展上,马鞍山确立了“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提升主城区功能品质,另一方面打造博望、姑孰、郑蒲港等城市组团,每个组团内部自成体系,各组团之间通过快速通道相连接,形成网状城市结构布局,使农村居民 分钟内便可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城市居民分钟内便能享受农村田园风光。
·记者手记·
从“钢城”到“港城”
码头上的龙门吊高高耸立,宽阔的江面映入眼帘,脚下江水拍岸,江面上不时传来大型货船的汽笛声。置身郑蒲港新区港口,记者切身感受到了马鞍山从 “因钢立市”到“以港兴市”的生动实践。
马鞍山,曾经因钢而兴,成为享誉全国的“江南一枝花”。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潮中,特别是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开启了跨江发展的新时代。安徽的 “北仑港”、“郑蒲港速度”、“产城港”一体、“再造一个马鞍山市”……采访过程中,这些饱含激情的词语为当地干群津津乐道。
从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一个万吨级深水港口正式起航到集装箱箱量爆发式增长再到首次停靠出海航班,“到马即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从对外开放口岸到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再到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三大“国字号”平台的落地,极大拓展了皖江开放发展的空间;城因港立、港为城用、港城共荣,“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国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背景下,郑蒲港正以“江海联运枢纽、安徽崛起高地”的崭新姿态走在时代发展前沿。从“钢城”到“港城”的华丽转身,马鞍山这颗皖江明珠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吴雨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市场关注。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就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易纲表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表现出稳定强势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