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可能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未成年的时候,或者成年后还跟父母同住的日子里,去个什么地方,跟哪个朋友见面,或者为啥不回来吃晚饭等等,父母(尤其是妈妈)都会问得很细致:去哪儿啊?跟谁一起?几点回来?
有时我们会耐心回答,也有时会不大耐烦——特别是心里正盘算着多耍一阵子或者跑远一点耍的时候。
好像突然有一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执着的问号”不知不觉消失了,电话那头的爸爸或妈妈,可能会比我们当初还轻松地说:“行,知道啦!”
如何解释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自觉!
“妈,晚上我……”我才刚开口。“不回来吃饭哇?好。”电话那头,我妈自己说完,干净利落地挂断电话,不需要我哪怕再补充一丁儿对于不回家吃饭的阐释。她最近的豁达态度让我瞬间有点晃神,她可是那种追求掌握一切细节的人啊!
大学毕业三年的我,如今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晚上下班,我都会回家和他们一起吃饭。偶尔临下班了被工作纠缠住,耽误了一点时间,回到家里总是发现他们永远都在等我……这让我有点内疚,虽然说了很多次让他们先吃,我回来晚了可以用微波炉打热了吃,可还是于事无补。他们嘴里说着好好好,可还是风雨无阻地等我。
偶尔和朋友聚会更是不得了,需要打电话向我妈“请假”,每次她都要详详细细地问清楚参加聚会的都有谁,在哪里吃,吃什么,除了次次嘱咐“早点回来,注意安全”之外,过了晚上10:30还要不断“发射”夺命电话连环Call……
可年轻人嘛,哪个不想偶尔整两杯夜啤酒,唱个卡拉OK,吃个宵夜?所以每次我妈给我打电话,我都要在脑海里编写周密的请假报告:如果是和同学耍,我一定会报出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和那几个著名学霸的名字;和同事吃饭,也一定会强调她见过的那个谁谁谁和谁谁谁全部都在。
慢慢地,我也有点懂事了嘛,知道了主动报备。下班被耽搁了,我会立刻跟我妈打电话,跟她讲清楚是什么环节出了篓子需要修改或是临时要开个什么会,大概晚多长时间回家;就算耍得高兴了舍不得回家,也绝不会晚于答应我妈的时间到家,且从来没有在外面喝醉过……
面对我的“主动交代”和“坚决贯彻”,父母的态度果然有了变化:终于习惯了自己吃好后给我留饭;出去耍只要是打了招呼,也不会再电话追击了。看来自觉、自律真是一切信任的基础!(小易易)
姐姐远嫁后
我的话多了起来
直到今天我依然受不了这一幕:在看电视剧时,每次男女演员发生了严重误会的时候,不管男人如何急切地高喊或苦苦哀求:“你听我解释,你听我解释啊!”屏幕里那个女人一定会加倍撒起泼来,无论如何也不能安静哪怕一秒钟来听听看。
这个场景每次都折磨得我想吐血,更想冲进屏幕一脚踹倒女演员,冲她的脸大喊“闭嘴,你必须听!”或者一把将她按在椅子上捆好,嘴用抹布堵上,对男演员说:“来,你好好解释吧。”
但是,难道这能全怪已经气疯了的女人吗?我看那些男人也压根没打算好好解释吧,要是换成我,有那个功夫一遍遍高呼“你听我解释!”呵呵,我早就抓紧时间把我想解释的关键误会三言两语说清了!
我想,这世上能够耐心地在任何时候等着听我解释的人,大概只有老妈。只是,作为一个粗枝大叶的儿子,我很少像我姐姐一样,大事小事都不厌其烦地跟妈妈细细讲。
比如说她跟谁去逛街啦,去哪儿逛啊,那家商场什么什么正在打折,还顺便问下妈妈要不要买点儿啥;待会儿她们还要去趟什么地方,估计来不及回家吃晚饭了,但是她今晚不打算在外面吃,让我妈给她留点儿菜等她回来热热吃……诸如此类。
有一次老姐打电话回来时我正好在家,我妈一边择菜一边开了免提,听得我都烦,忍不住凑过去嚷嚷:“哎哟姐,你咋比妈还啰嗦啊!”
“你给老子爬开,我又没跟你说,少插嘴!”
2015年,姐姐结婚后去了新西兰,这样的电话几乎没有了。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打电话回家的时候也变得话多了起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11月的一个周五,本来说好了带爸妈去西昌耍周末,却在当天下午临时被领导派去宜宾出差,而且要马上就走。
拨通老妈的电话,她热切地问我:“晚上回来吃饭不?”我忽然感到一阵愧疚,从来谈到工作就是一句“单位有事”的我,那次竟然絮絮叨叨地,跟老妈抱怨了半天这趟火急火燎的出差,啰嗦程度堪称史无前例。
当然,我妈听懂了,说到一半她竟然主动打断我:“你放心忙你的,我和你爸正好也想明天去你大姑家串个门,路上注意安全就是!”
挂断电话,嗓子眼儿酸了一会儿,但是心里特别幸福。(冰星)
先说因还是先说果?
这个问题很考人!
前天下午,我给老妈打电话。“妈,你这会儿开始做饭了没?”
“还没呢?怎么了?”
“那什么,刚才接了个电话,我大学同学来成都出差,她本来是明天上午到,后来有事改签,到了成都后她那个会又临时改时间了,她就问我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
我正准备水到渠成地交代“晚上少煮点儿饭”这种细节的时候,我妈终于不耐烦地打断了我:“哦,你就是不回家吃饭了嘛,说那么多干嘛?”
顿感一阵气结,这回居然是老年人嫌弃我说话啰嗦了!草草挂了电话,我坐在椅子上想了想:像这种其实通知一个很简单的变化时,是不是应该开门见山先讲一句“妈,我晚上不回家吃饭了啊!”
然后,等对方追问原因的时候,再娓娓道来呢?
再细想自己心态,因为爸妈一直帮我带小孩,每天上班的我,平时就是晚上回他们那儿吃饭顺便带会儿孩子,所以回家吃饭、帮他们洗碗或者接手带娃,在我心里是对爸妈的一种“补偿”——补偿他们代替我做了本应我做的事。
所以,很简单的回家吃饭,不知不觉被我自己赋予了这种“弥补感”,那么只要是不回去,就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负罪感。
曾经这么说来,自己絮絮叨叨的解释,还真是有一种“解释就是掩饰”的意思。好像只要我交代得足够详细,理由足够充分,就能抵消自己逃避带孩子的负罪感一样。
我一位情商很高的闺蜜听了我讲的这个例子后说:该解释还是得解释,只是气势一定要拿出来!“有时候理由都不是最重要的,请假的那种气势和急迫感很重要。”
她说自己偶尔有事需要临时跟上司请假的时候,不管什么理由,都会用一种“十分焦虑但是努力压抑”的口吻来汇报,话语里带着点儿郁闷,同时还要佯装镇定,“这样会让领导觉得你确实遇到了麻烦,但是还保持着职业素养。”她哈哈大笑,我知道这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确实也是个启发呢。
(Violet)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丹麦检察长办公室17日宣布,将引渡韩国“亲信干政”事件核心人物崔顺实的女儿郑某回韩国受审。丹麦检察长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说,丹方对郑某一案涉及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审查,确定引渡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