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抵达中国,一度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题。
14世纪末,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之后回到家乡,讲述了东方这个遥远国度的新奇和财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是15世纪的畅销书。其实,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正是元朝时期。每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相比较于之前的唐宋和之后的明清,元朝的经济、文化都不算出色,可即便这样,通过马可·波罗绘声绘色的讲述,它足以让欧洲人着迷。因为在14世纪的欧洲,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宫廷如此气派,土地如此辽阔,经济如此庞大,城市如此壮观,“那个被称作中国的地方,乃是无法抵达的欧亚世界另一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
一个世纪后的1492年,哥伦布带着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横穿大西洋,憧憬抵达中国。那时候的哥伦布知道地球是圆的,一路向西一定会到达亚洲,但却不知道这段路途有多远,更不知道它们之间隔着一个大陆。哥伦布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如今属于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个地方,以为那就是中国的一个省。他向西班牙国王申请第二次航行,并承诺一定会到达富裕的中国,并在那里找到黄金。
为什么想要抵达中国?因为那时候的欧洲人对中国传说中的富裕深信不疑,他们希望到中国发财致富。
一位英国人乔治·韦茅斯也在寻找中国,他还带了一封伊丽莎白一世写给中国皇帝的亲笔信,并附上拉丁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译文,以备中国境内的传教士不懂英文,也可以透过其中一种译文译成中文。他试图从北极绕行到中国,未能抵达。
以上内容我们原本熟悉,但在阅读写到这些的《维米尔的帽子》时却又感到新鲜陌生。大概是因为书的作者是卜正民,一位加拿大的汉学家,对明史尤其有研究。同样的一段历史,会因为作者视角和书写方式的不同,呈现不一样的面目。《维米尔的帽子》写的是17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欧洲人终于抵达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之地中国,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带进欧洲人的寻常生活,同时将烟草、白银等带入中国。
卜正民的书写技巧很妙,他从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画作入手,介绍17世纪世界与中国的种种关联,比如景德镇的瓷器出现在一个荷兰家庭的餐桌上。卜正民写《维米尔的帽子》最初是为了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对他们来说,17世纪很遥远明朝更远,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没有办法接近中国,所以选择回避中国,但是通过他们所熟悉的维米尔,会发现中国并不那么陌生。如果说西方读者的阅读是由世界向明朝,我们则可以从相反的方向阅读《维米尔的帽子》,由明朝向世界,了解17世界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烟草是如何传入中国,而同一时刻青花瓷又是如何到达欧洲。
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随之扩大的贸易则将世界连为一体。那时候的人们可以建造更大更结实的船只,可以去更远更广阔的地方,那时候开采白银的规模足够大至它可以作为一种通行货币,一个全球性的交易网络形成,明朝便是其中的一个节点。
《维米尔的帽子》便是书写世界上的明朝,而不是单纯地讲明朝有多大,有多富裕,明朝如何建立,又是如何灭亡。在书中,明朝只是世界贸易中的一环,接受世界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在平时的明史阅读中,我们难得碰到这样的书写视角。
卜正民希望他的读者不要把明朝当成它自己的故事,而是把它看成全球故事的一部分,那些贸易关联正是17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的历史转型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无人可以预测的变革,也无人能够扭转。它已经如此强大,以至于其他一切事物也都被改变,包括维米尔的画作”。
新闻推荐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非洲野狗会行使“投票权”,通过打喷嚏表达意愿,决定狗群是否去捕猎。研究人员观察分析了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5群非洲野狗的68次“社交集会”,发现“打喷嚏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