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卢炳益顺利结束援非任务平安回国,记者得到消息后,不禁迫切想知道究竟是何种精神和信念支持他二度走出国门,前往战乱、疾病频发的非洲播撒医者大爱。
4月22日,记者在市人民医院手术一区采访到了卢炳益,听他讲述在国外的济世情怀和手术幕后的故事。
二度援非建立深厚友谊
卢炳益自大学毕业后,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已经有30年,早在2003年至2006年间,他便参加过中国援外医疗队到非洲尼日尔共和国进行援非工作,2018年1月,他又再次跟随中国援外医疗队启程前往马里共和国进行支援,是市人民医院首个二度援非的医生。
“在那边,我尽我所能向当地医生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我也在那里收获了宝贵的中非友谊。”谈起援非最大的感受,卢炳益拿出非洲医生赠送的木质插管喉镜给记者观看。
可是,为何要选择木质插管喉镜作为礼物呢?卢炳益解释说,由于援非地区的医疗水平过于落后,很多在国内已经很普遍的医疗技术当地医生仍难以掌握。有一次,当地医生在做腹腔镜麻醉手术时,突然发现病人发生缺氧现象,可是医务人员怎么检查都找不出原因所在。此时正好被卢炳益看到,于是他便上前帮忙,最终发现是因为导气管插入位置不当导致的供氧不足,随后便立刻帮忙调整过来。
自此之后,卢炳益发现了当地医生在插导气管技术方面的不足,于是便经常为他们进行示范指导,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卢炳益仍然凭借自己的耐心逐步教会当地医生如何精准插入导气管。
卢炳益在援非过程中始终抱着平等交流、尊重对方、扶持技术的良好态度,这拉近了他与当地医生的距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条件艰苦也未曾退缩
“我们既然选择援非,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准备,尽管当地十分炎热,我和我的同事们也未曾想过退缩。”面对恶劣环境,卢炳益依然选择坚守岗位。
“在非洲工作,最怕的就是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疟疾,所以我平时就十分注意这些卫生细节,一旦发现有蚊子靠近便立刻驱赶,生怕感染上疟疾。”卢炳益说,第二次援非的时候,由于他最有经验,同事都推选他当栋长,主要负责监管整栋宿舍楼的卫生工作,告诉大家如何有效预防疟疾的传播,但是即使如此,在援非的队伍中仍有四分之一的医务人员不幸感染疟疾。
“援非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回忆起援非的艰苦与危险,卢炳益不禁感叹。曾经有一位与他一同去援非的同事,就因为在种菜的时候没有使用手套,而后又未将手清洗干净便上桌吃饭,便感染上了伤寒,在转送回国持续治疗了半年之后才逐渐痊愈。
担当守护生命“隐形人”
“回国以后感觉压力也小了很多。”说到今后的打算,卢炳益欣慰地说:“我都已经当了30年的麻醉师了,虽然我们的功劳鲜有人知,但是我却越干越爱,不愿改行了!”
卢炳益介绍,麻醉医生通常都不被群众重视,堪称是“存在感最低”的医生群体,但偏偏是这样的一群“隐形人”在默默承担着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危。一台手术的实施,首先必须要经过麻醉医生的签字同意,手术期间,麻醉医生要全程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时刻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医疗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麻醉医生是外科学里的内科医生。”麻醉医生远远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打一针”那么简单。
卢炳益开玩笑地说:“病人进手术室时都已经睡着了,推出手术室时也是睡着的,过后在病房醒来了也是他们的主治医生去看望他们,因此他们可能都不知道,在他们睡着的时候,是麻醉医生的一针细管帮他们维系的生命。不过也不要紧,患者的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舞。”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麻醉的种类选择也越来越多,相比于以前仅有的全身麻醉、椎管类麻醉及局部麻醉三类麻醉,现在的麻醉更加追求舒适度与精准度,也意味着对麻醉医生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卢炳益表示,他现在仍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致力于带给患者更好的麻醉医疗体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卢炳益提到最多的就是无私奉献,医生虽有国籍区分,但是医者大爱永无国界,无论是过去的“悬壶济世”,还是现在的“医者仁心”,都是所有医生共同恪守的职责。
新闻推荐
在肯尼亚纳纽基一处保护区内活动的两只北部白犀牛。2018年7月,地球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离世数月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