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8日发表声明,宣布签署行政令,对伊朗的铁、钢、铝、铜等产业进行制裁。特朗普在声明中说,上述被制裁产业是伊朗政府除石油外的最大出口收入来源,此举将进一步强化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8日说,正是来自美方的压力,导致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他告诉媒体记者,俄方会全力“挽救”伊核协议,现在谈论俄方加入对伊朗制裁行列的可能性为时尚早。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同英国、法国、德国外长9日发表联合声明,强烈敦促伊朗一如既往地全面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表示不会采取任何升级措施。
美国政府8日对伊朗施行新一轮制裁,寻求掐断这个中东国家的金属产业出口收入来源,回应伊方当天宣布中止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部分条款。总统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向伊朗“极限施压”,近期不断增加筹码。只是,能否迫使伊朗就范是未知数。
俄罗斯8日力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谴责美国施压导致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呼吁欧洲签署方履行协议义务。
伊朗外交部长贾瓦德·扎里夫当天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会晤后说,美方官员就伊朗事务发表“激进言论”是在寻求局势升级,伊方不想对抗,赞成对话。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8日说,正是来自美方的压力,导致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反复提及,对伊朗采取欠考虑的举措面临后果,我指的是华盛顿方面(退出协议、重新启动制裁)的决定。”他告诉媒体记者,俄方会全力“挽救”伊核协议,现在谈论俄方加入对伊朗制裁行列的可能性为时尚早。
此外,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同英国、法国、德国外长9日发表联合声明,强烈敦促伊朗一如既往地全面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表示不会采取任何升级措施。
再下“赌注”
将为最新制裁举措设置90天缓冲期
特朗普8日签署行政令,制裁伊朗的铁、钢、铝、铜等金属产业。
任何实体购买、出售、运输、经营伊朗这些金属及其制品都将受到美方制裁。行政令同时禁止任何个人或实体参与向伊朗出售、提供或交付与金属产业相关的大宗货物或者服务。
美国财政部说,将为最新制裁举措设置90天缓冲期,但8日以后禁止任何与伊朗金属产业相关的新合同。
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说,金属产业是伊朗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出口收入来源,占伊朗出口额的10%。
特朗普说:“除非根本上改变做法,否则伊朗政府可以期待更多制裁。”
美国去年5月8日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对伊朗制裁,在经济、政治、外交领域封堵伊朗,最近一个月相继宣布把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取消8个伊朗原油进口方的制裁豁免,不再续期针对伊朗核设施的部分制裁豁免。
自夸“奏效”
特朗普声称美国制裁使“伊朗政府难以筹措资金资助恐怖活动”
在特朗普和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看来,“极限施压”政策有成效。
特朗普8日在宣布新一轮制裁时向媒体夸耀,声称美国制裁使“伊朗政府难以筹措资金资助恐怖活动”,认定“伊朗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萧条期,政府收入减少,通货膨胀失控”。
美国伊朗事务特别代表布赖恩·胡克告诉媒体记者:“我们集中精力在外交层面孤立伊朗、施加经济压力。这种政策正在奏效。”
一些民主党籍国会议员持相反看法。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克里斯·墨菲说,伊朗方面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是特朗普这名共和党籍总统所领导政府“盲目、不断施压”政策的“直接后果”。
接受考验
是否成功,关键看伊方能否回到谈判桌
按美联社的说法,美方“极限施压”政策正在接受考验,是否成功,关键看伊方能否回到谈判桌、同意美方所提伊核协议新条款。
伊朗2015年7月与美国等六国达成伊核协议,承诺限制核计划,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制裁。美国去年5月退出伊核协议的借口是认定协议没有限制伊朗发展弹道导弹以及在中东地区扶植代理人、从事“破坏地区稳定”的活动。
美国特使胡克8日告诉媒体记者,美方去年为新版伊核协议和结束“极限施压”政策向伊朗列出12项要求。
伊朗迄今没有因美方不断加码而服软,多次警告,如果美国“封杀令”使伊朗无法出口原油,将不惜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希望在60天内与伊核协议其他签署方磋商,如果诉求得不到满足,将不再接受对铀浓缩丰度的限制。
特朗普8日说,期待与伊朗领导人会面,商讨制订新的协议。伊朗方面先前拒绝特朗普类似“邀请”。
但美联社记者发现,伊朗没有完全关闭对话大门。伊朗外交部长贾瓦德·扎里夫4月访问美国纽约时建议特朗普改变对抗姿态:“试试用表示尊重的语言。(那样说话,)你不会死,相信我。”
欧洲承压
美国和伊朗将目光转向欧洲国家
就伊朗核项目,美国和伊朗将目光转向欧洲国家。
美国总统特别助理蒂姆·莫里森说:“现在是国际社会严厉谴责伊朗违规核活动、依照美方要求向伊朗施压的时候。”他警告,欧洲国家不要寻求借助特别结算机制削弱美国政府对伊朗的制裁力度。
国际原油交易通常以美元结算,欧洲新设机制可望为伊朗出口的油气与欧盟制造的物品搭建交易平台,绕开美方制裁。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8日到访英国,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及外交大臣亨特举行会谈。他原定于5日至9日访问芬兰、德国、英国以及丹麦的自治领格陵兰岛,但第二站德国和第四站格陵兰岛被临时取消。
分析人士认为,蓬佩奥此访原本意在强化与欧洲盟友的关系,但美欧在伊核和北极等问题上分歧凸显,这一目的显然未能达成。
正在俄罗斯访问的伊朗外长扎里夫8日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对俄罗斯等国予以认可,同时指认欧洲国家政府没有履行伊核协议义务。扎里夫4月抱怨欧洲方面推进特别结算机制速度“太慢”,呼吁欧洲国家尽快启动这一机制。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扎里夫8日在莫斯科会晤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呼吁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协议签署方遵守伊核协议。依照拉夫罗夫的说法,俄伊双方将寻找绕过美方制裁的合作方式。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新 / 闻 / 透 / 视
伊朗会否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
伊朗总统鲁哈尼8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伊朗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不再对外出售重水和浓缩铀。舆论认为,伊朗方面反制措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能被视为退出伊核协议之举。不过,这也表明伊朗“有条件留在”伊核协议的强硬立场。关于武器级核技术等协议核心内容,伊朗虽然威胁退出,但是目前仍在遵守。
伊核协议存续前景并不乐观。协议签署之初,美伊两国国内就均有不少异议。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制裁措施后,伊朗政府便已多次警告,若协议中伊方权益得不到保障,伊方就将退出伊核协议。根据协议,如果相关方重启对伊制裁,伊朗可将其视为全部或部分停止履行协议承诺的理由。
伊核协议对于伊朗权益的保障集中于经济领域,目前在操作层面已很难维持。美方对伊石油出口、航运和银行系统进行制裁,并实施所谓“长臂管辖”,令任何企业和个人从事涉伊经贸活动都面临重重障碍。
美国在伊朗执行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退出协议并重启制裁,背信之举应受谴责。然而,如果伊朗退出协议,并重启高丰度浓缩铀活动,不仅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更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构成挑战,可能招致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双5月8日,孟加拉国航空公司(BimanBangladeshAirlines)一架客机当天在缅甸仰光机场滑出跑道,飞机“断成三截&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