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0.1mm,是盛保柱设计出的夹具所能严格控制的车门包边厚度误差;253.11万元,是这微小误差带来的经济效益。4个月起早贪黑,是盛保柱团队为实现前风窗玻璃自动化所做的努力;由2人费力搬运变成1人简单操作,是这个项目所带来的生产巨变。在厂里,工友们都喜欢称他为“盛大师”,对于工匠精神,他有自己的诠释:“耐得住寂寞,有精湛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创新意识。操作中不顺手的地方,就是应该创新的地方。”
提早开工 为创新思路尽快“落地”
对于机械制造,盛保柱是一个近乎“痴迷”的人。自幼他就喜欢拆卸、捣鼓物件,将易拉罐做成天线增强电视信号,拆开接线板后却装不上,虽然遭遇父母的斥责,却仍乐此不疲。1996年刚进厂时,盛保柱做的是钳工,从事汽车模具的制造工作,在跟着车间的师父学习了两年多以后,他得到了一个单独做项目的机会。
盛保柱回忆,当时那件模具制造的技术难度并不高,他却并不满足于“常规做”。爱琢磨的他发现,驾驶室部分孔位是人工手持电钻完成的,导致每个孔的位置都会存在误差,但如果在夹具上安装独立冲孔机构,实现自动化冲孔,既节省了时间,产品一致性还可以提升。每天正常的8小时制造工期内,要进行这一尝试,时间立马紧张起来。
在那段日子,每天一大早,车间总会出现一个相同的身影。“我差不多每天6点就起床提早开工。”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盛保柱在按时完成项目的同时,一种新的冲孔方式也在模具车间推广开来。“不觉得辛苦,有了思路后,每天就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做出来。”
竭尽心力 为工友省时省力
带着这精益求精,不满足于常规的初心,盛保柱每天都在学习、钻研、不断创新……他带领团队将车门包边厚度严格控制在工艺要求包边厚度4±0.1mm范围内,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达到253万元;先后以第一项目人的身份承担了出口伊朗轻卡中体驾驶室总拼焊夹具和总拼焊装线制造、出口越南轻卡宽体驾驶室总拼焊夹具、出口俄罗斯宽体驾驶室总拼焊夹具制造等任务。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盛保柱反复研究和试制,最终使公司出口的夹具提前交付,并在交付后多次赴伊朗、越南组装厂进行夹具的组装、调试工作,获得外国厂商一致认可。厂里人也总是亲切地称呼盛保柱为“盛大师”。
最令盛保柱感到振奋的,是一系列生产自动化的研发成功。2016年,盛保柱观察发现前风窗生产线上,每块玻璃都需要2个工友整日汗流浃背地弯腰操作,他思考:“这个流程是否能实现自动化?”说干就干,去书店搜寻资料、上生产线观测研究、在车间反复试验……经过4个月的起早贪黑,团队设计制作出了前风窗玻璃气动安装机械臂,一举疏通了生产线瓶颈,促进了公司新骏铃轻卡产能提升,生产线单台生产周期缩短了39秒。操作上,也由2人人工搬运变成了1人操作即可。这项技术更填补了公司机械臂制造方面的空白,被延伸推广至轮胎搬运辅具、车门吊装辅具等一系列机械吊装辅具。
此外,盛保柱研发的一系列如顶盖、中底板一体化夹具等省人省力的自动化创新项目,都逐渐运用到生产现场,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工友们的汗水就是我创新的最大动力。”盛保柱说,看到机器减轻了工人的压力,提升效率,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建工作室 让“智造梦”延续
如今的盛保柱,继续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在厂里建立了盛保柱大师工作室,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徒弟。“做这行,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在实践中锻炼,要能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选择徒弟上,盛保柱凭借多年扎根行业的理解,有着自己的坚持。
在工作室的墙面上,张贴着盛保柱为每个人徒弟“量身定制”的成长规划和目标。“师傅虽在工作上很严格,但也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徒弟臧悦说,盛保柱带领徒弟们进行项目实操时,会一直“盯着”。在盛保柱的带领下,工作室攻坚完成了“帅铃窄体顶盖冲孔自动化”等一系列项目。
“希望所有的徒弟都能超过我,为江汽的未来做更大贡献。他们年轻人都有很好的资质,像运用电脑CAD制图等方面的知识我还得向他们‘学习’呢。”在手绘制图上已轻车熟路的盛大师,依然乐此不疲地去钻研。
盛保柱说,自己的能力还需要提升,边做边学,目前就正在试制全自动的车门码放机械手。“它不需要人时刻辅助,给机器一个信号,机械手就能实现自动工作。”谈起这一新目标,盛保柱的眼神再次放光,像极了多年前那个每天一大早就“扎进”车间的身影。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9日电(记者任丽颖)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同英国、法国、德国外长9日发表联合声明,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