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到2050年,垃圾填埋场、环境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将达到120亿吨。5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限制有害废弃物国际性转移的《巴塞尔公约》缔约国会议通过了修正案,把脏塑料垃圾加入进出口限制对象,发达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少科研机构正致力于研发可替代塑料的环保材料。
以前,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可以在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低质量的塑料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等私人实体。现在,终于有法案来限制这一行为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消息,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限制有害废弃物国际性转移的《巴塞尔公约》缔约国会议10日通过了修正案,把脏塑料垃圾加入进出口限制对象。
修正案指出,在全球废弃塑料制品贸易中,废弃塑料出口方必须提前获得废弃塑料进口方的预先核准,并需要提供待出口废弃塑料制品数量及类型的详细说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这是首个有关塑料垃圾的国际性法律限制。
近180个国家达成协议
美国又对着干
当地时间10日下午6点在瑞士日内瓦,由挪威发起的关于废弃塑料制品贸易规则的一份提案最终获得通过。此前,来自全球近180个国家的1400名代表,已经历了为期12天的讨论。
此次大会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框架下的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巴塞尔公约》旨在遏制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此次修正后,残留饮料的塑料瓶等被弄脏的、以及混入了厨房垃圾等的不适合循环利用的塑料垃圾被指定为公约规定的有害废弃物,禁止未获加入公约的对方国家同意就进行出口。缔约国被要求把塑料垃圾的产生缩减到最小限度,尽可能在国内处理。
英国《卫报》11日援引与会人士的话说,美国反对新的规定,认为官员们不了解新规将对废弃塑料交易产生何种影响。尽管如此,新规对美国仍有约束力。联合秘书处执行秘书帕耶表示,即使是少数未签署《巴塞尔公约》的国家,如美国,将废弃塑料运往公约签署国时,也会受到影响。
美国为何要做局外人?
尽管在输出废弃塑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巴塞尔公约》制定30年来,美国至今未签署该公约,因此对10日通过的修正案也没有表决权。
上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量地将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垃圾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出口。1989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旨在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中国政府于1990年签订了这项公约,并于1991年由全国人大和国家主席批准通过,从此成为了目前186个缔约国中的一个。
1992年,《巴塞尔公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上通过决议,立即禁止危险废物从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作处置目的的越境转移,从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出口以回收利用为目的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也应于1997年12月31日停止。但《巴塞尔公约》中对废弃塑料的贸易没有清晰的规则。
至于美国方面,当时美国的克林顿政府其实是支持并已经签署了这一公约的。然而,美国代表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客们却迟迟没有在国会里批准公约在美国国内生效。这也是为何尽管公约签约国有187国,实际的缔约国只有186国。
各国一致同意
减少海洋塑料垃圾
各国还一致同意减少排进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数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塑料垃圾废弃量年年趋增,2015年达到3亿吨。每年有800万吨流入海洋。
据报道,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中,仅有25万吨停留在海洋表面。受到侵蚀、紫外线照射和微生物破坏的影响,塑料垃圾分解,密度改变,随着洋流四处漂流。研究表明,大量塑料垃圾最终落到海床上,这项说法呼应了今年稍早的另一项研究,专家们在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即马里亚纳海沟的小虾肠道内发现塑料微粒。
有研究显示,如果对现状置之不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重量将超过鱼类总重量。此外,微塑料颗粒本身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水中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继中国后亚洲多国拒收“洋垃圾”
日美欧废塑料“流浪地球”
2017年年底开始,中国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在这之前,作为再生资源大国,中国消化了全世界超过60%的废旧塑料。
2018年以来,全球垃圾产业不停转移,开启了一场“流浪地球”的大戏。
取代中国接收这些废塑料的最初是泰国和越南。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8年上半年,日美欧面向东盟的废塑料出口量达到123万吨,是上年同期的3倍以上。不过,东盟各国的处理能力很快超限,于是开始限制进口,加大征税。
2018年上半年,越南集装箱码头处理了数以千计的洋垃圾集装箱,导致凯莱港“供给不足”,对码头的运营及业务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越南决定自6月中旬开始暂停进口废旧塑料,同时限制废纸进口。2018年7月,越南政府宣布将禁止进口纸张、塑料、金属等固体废物,“国家不能成为垃圾场”。
同时,马来西亚塑料垃圾进口量“飙升”,仅2018年前7个月就从美国、英国等“洋垃圾”来源地进口45.6万吨塑料废品,几乎相当于2016年和2017年两年总和。这远远超出马来西亚可以处理的体量。因此,在巨额利润(1吨塑料垃圾价格约为200美元,处理后提高到850美元)的驱使下,一些非法垃圾处理厂“应运而生”。这些无证工厂通常采用不规范的垃圾处理方式,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2019年前两个月,马来西亚政府关停了140家涉及进口及处理非法进口垃圾的工厂。此外,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还要求各州环境局成立特工队,继续严厉打击州内的“洋垃圾”及非法工厂。
2018年下半年,日美欧面向东盟的废塑料出口量比上半年减少了一半。这部分多出来的废塑料开始向贫困国家孟加拉国和埃塞俄比亚出口。
今年3月,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宣布将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塑料废物。该部发表的官方声明称,该国经修订后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管理和跨境转移)规则2016》禁止印度进口固体塑料废弃物。新规具体执行日期为2019年的9月1日。在这个禁令生效之前,印度允许经济特区和出口型企业进口洋垃圾。然而,由于自己的垃圾太多,印度现在改变了方向,把精力集中在缩小生活垃圾与其回收能力之间的差距上。此外,印度计划在2022年之前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
4月下旬,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向加拿大方面表示抗议,称后者在2013至2014年间曾大量将废物垃圾运往菲律宾,而菲律宾却不愿意接受这批垃圾。为了表达抗议之情,杜特尔特甚至表示“将要向加拿大开战”。5月7日,菲律宾政府宣布,总统杜特尔特已指示相关部门,菲律宾今后将停止从国外进口垃圾;此外,菲律宾还敦促加拿大按时运回滞留在菲律宾境内的69个装满垃圾的集装箱。菲律宾海关7日也发表声明说,加拿大政府已同意将这批垃圾运回,相关运输费用也将由加拿大来承担。
据悉,泰国也宣布2021年开始禁止塑料废物进口。在泰国采取这一行动之前,泰国国内民众对废品回收厂和进口商违反规定将有污染的塑料进口到国内进行加工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抗议。
西红柿皮芒果皮 也可制成塑料袋
如今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苦苦寻找能把垃圾送走的地方,同时还要面临本国昂贵的垃圾处理成本,部分地区甚至因垃圾累积速度过快,而重新采用填埋的方式。不过,环保人士不得不强调,只有9%的塑料废品会被回收,唯一长久解决废塑料污染的方式就是减少生产、使用塑料产品。据悉,塑料饮料瓶、食品包装纸和塑料购物袋是塑料污染的最大来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为了对抗塑料污染,找到了什么作为塑料购物袋的替代品。
■美国的淀粉塑料袋
美国曾是世界上第一的生产玉米的大国,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他们开发出了一种玉米淀粉基塑料袋,这种材质制成的塑料购物袋不像传统塑料袋那样百年不腐,而是可以一点一点降解掉的。但是这些可降解塑料袋可不便宜。比如在美国,一个普通塑料袋的成本是1美分,纸质购物袋的成本为3美分,而用玉米或土豆淀粉生产的可降解购物袋的成本则高达6至10美分。
另外,一些美国科研机构还在寻找能替代其他用途塑料制品的环保材料。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9日发表公报说,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环保植物性材料,主要由植物纤维素纳米晶体构成,其隔热性能优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还可自然降解,未来有望成为制造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的替代材料。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杂志网络版上。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系华裔教授陈优贤5月初也表示,其所在团队成功发现一种特性与传统塑胶非常相似的新聚合物,可重新完全分解成分子再用,而且过程无毒,理论上可“永久”循环再用,有望投入市场取代传统塑胶,减少对环境的伤害。有关发现已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意大利西红柿皮购物袋
意大利是欧洲的农业大国,西红柿产量巨大。意大利的一些科学家发现,西红柿皮经加工后也可以做成能重复使用的购物袋。科学家说,可以从西红柿废料中,特别是皮中提取复合糖化物最终制成包装袋,很有发展前景。
■印度尼西亚海藻可降解包装袋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二大海洋垃圾排放国。他们90%的塑料废物倾倒于海洋中。同时,印度尼西亚也是最大的海藻生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亚的企业萌生了用海藻材料代替塑料包装的想法。利用海藻制造出可生物降解的包装,不仅可以减少该国的塑料浪费,而且还可以大大推动印尼贫困农民的生计。
■墨西哥芒果皮塑料袋
作为“芒果大国”的墨西哥,每天要扔掉几十万吨芒果皮,处理这些芒果皮费时又费力。科学家偶然发现芒果皮的韧性很有开发价值,于是就在果皮中添加淀粉及其他化学材料,研制出一种可以替代塑料的“芒果皮合成品”。这种材料的韧性和硬度与塑料类似,造价便宜且可回收,最重要的是它6个月便可降解,在废物利用的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墨西哥城立法禁塑
已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发出“禁塑令”
当地时间5月9日,墨西哥城立法部门通过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法》修订案,规定从明年起禁止推广、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另从2021年起,包括一次性塑料餐具、餐盘、吸管、气球和咖啡用一次性胶囊的推广、销售和使用都将被法律禁止,违者将面临4万至16万比索(约合2000至8000美元)罚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6个国家或地区发出“禁塑令”。
2019年1月起,英国对各种塑料制品征收高税费。今年2月3日起,拉丁美洲国家智利开始执行限塑令。韩国首尔市从今年4月1日起实行“史上最严禁塑令”,违规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者将面临最高3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的罚款。
2018年10月24日,欧盟议会批准从2021年起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新西兰决定从2019年7月1日起,大小商场超市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袋;冰岛将于2021年前禁止使用塑料袋;印度拟在2022年前消灭所有一次性塑料产品。澳大利亚则将在2023年前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华商报综合报道 何蔚
新闻推荐
5月9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支持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的武装人员向“国民军”开火。4月初,控制利比亚东部的“国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