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营
一
公元前721年,莒国都城的一个夏日清晨。太阳自巍峨的屋楼山脉与蜿蜒的陵阳河之间升腾而起,东方的天际云蒸霞蔚,金光万道。而煌煌都城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辉。
莒国的新一代国君振衣登场了!他立于巍然的城阙之上,手扶城堞。这座新筑的城池,壮观雄峻,在东方金黄的阳光中,有凤鸟白鹤羽翼翩翩,漫天飞翔。
而让这座都城更加增色的,应该是不断扩张其统辖能力。
这代莒君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玄衣博带,华盖冕旒,腰佩青铜剑。当腰间青锋吟啸,便是剑气纵横了。
这一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鲁隐公二年,《春秋》纪事的第二年。当春秋的竹简窸窣响动,鲁国的史官用简古的毛笔蘸着古墨在新削的竹片上庄重划过,一册册历史便风云漫卷,迢递而下。
这年的《春秋》记曰:夏五月,莒人入向。
春秋经这极简的纪事,对于今天的人们是难于解索的,不过幸好还有春秋三传。《左传》的注是这样的: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这短短21个字,却隐含着极大的信息量。翻译成白话文是;莒君从向国娶了向姜,向姜不安心在莒国生活,就回到了向国。夏天,莒国军队挺进向国,抢回了向姜。
同在这一年,西亚的亚述帝国攻破了撒马利亚,以色列被灭国,亚述帝国在持续做大。而东方的这个夷国开始做大的国梦。
二
这年的初夏时节,东南季风徐徐吹拂。莒国大地草木竞发,绿翠花繁,一派郁郁葱葱。
广袤的莒国,河流纵横,山林布列,田畴连属。星列的城邑与村庄间,时见成群的马匹与牛羊。而数百万亩的麦子即将成熟,这是一个丰稔的季节,这是一个富足的国度,这是一个开拓的时代。
这代莒君,只可惜史册上没有留下他的名讳,但透过历史隐隐绰绰的帷幕,我们看到了这代莒子英伟俊拔、卓有建树的身影。
莒国的大好山河,令一代中兴之主心胸激越,思绪浩然。他踌躇满志,目光扫视着东南方七十余里处的向国,冷峻刚毅的脸上渐有杀气凝聚。
面对如此的江山胜景,美好的季节,莒子的杀气缘何而来?
而风起于青萍之末。这要从一桩婚姻说起了。
在莒国的东南方七十里许,有一向国,是个春秋小国。起初依附于鲁国,但因去鲁较远,鲁国鞭长莫及,给予的庇护非常有限。而毗邻的莒国,正值中兴之际,与之相较当然是弱小的。向君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遂以娇宠美貌的女儿向姜与少壮派的莒子联姻,来维系两国关系。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国关系多变,国君们为了国家的政治需要,往往与利害国联姻,结成裙带关系,是为政治婚姻。这种联姻多没有爱情存在,且不以两性情感为基础。
而向姜的内心自然不认同这样的婚姻,但她又无可奈何!
在向姜来说,她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婚姻与命运不可能由自己主宰。而资本的优越会成为利益交换更好的筹码,这似乎是命定的。所以当向姜嫁到莒国后,并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更不安于莒国的生活。
可以说,莒子与向姜并没有过愉快的婚姻生活。虽然史册没有留下这段跨国政治婚姻的细节记载,但《春秋》告诉我们这是个悲剧。
所以,新婚未满一月,任性的向姜便找借口回母国而不归。这更令俾睨横傲的莒子所无法容忍!君王震怒,就注定会有流血!
当时,为了迎娶向姜,莒国偌大的城池装扮一新,全国都在迎接这场盛大的婚礼。莒子也倾其豪奢:装备聘礼的车马逶迤数里,参加婚礼的诸国嘉宾不可计数,婚宴的接待规制也达到了最高。
如此盛大的婚姻,赢得了无数的盛赞,却辉煌而短暂,很快成为了一个笑柄。显然,向姜并没有考量个人与国家利益的依存关系,而向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这却是向姜的父君没有想到的弄巧成拙的一个严重后果。
三
于是,去往向国的驿道上,战车铁骑,兵戈交鸣,卷起烟尘浩浩。年轻气盛的莒子一怒之下,起一支精锐之师杀奔向国。
大军气势汹汹,直逼向国都城之下。虽然向国已有防范,但还是无法抵御骁勇凌厉的精锐之师,很快就兵败城破。
莒人直接杀奔向国王庭,无视惊恐的向君、凌乱的宫室,将向姜掳掠,绝尘而去……
只留下一个弱国的惊悸与愤怒,悲恸与无奈。
这个本该美好的夏季却斜入了如许的血腥与暴力。
美女向姜,不知做何感想?而掳回的岁月又该怎样度过?遗憾的是,这些,《春秋》不会给我们答案。而费尽猜测只后,我们对历史就有了一种微茫的无力感。
回望两千七百多年前,向姜与向国,在春秋的盘面上,也注定是枚悲情的棋子,如果他们能够走的好的话,命运或许会远迈一些。但最终的宿命一定带有牺牲的底色,因为它毗邻着一个雄心勃勃正欲扩张的强国。
根据《公羊传》的解释: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显然这次莒国的军队入侵向国,只是为了夺回向姜,平息莒子一怒,当时并未占据向国。
而莒人入向,却成为春秋莒国史的重要事件,在当时的鲁国等诸侯国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与异议,口诛笔伐之辞,自然不绝于春秋的舆论界,也埋下了春秋史上一个重要的伏笔。
四
这是莒国在《春秋》的首次亮相,以刀剑出鞘显示了兵锋所指的锐利,以武力显示了莒国的上升之势,以暴力维护了一场跨国联姻的强权与个人意志。
一代莒子虽然挥洒的游刃有余,却也在诸侯间落下了不义之名,莒人横傲强势的一面也可见一斑。而在春秋列国的朋友圈里,虽然这次事件随之而来的挞伐之声必然会爆屏的。但对于列国而言,其警示意义应该是微小的。
然而,莒国能否在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乱世格局中一直坚挺、开创辉煌?而向国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走向?
一部春秋,明明暗暗,一段历史,起起伏伏。记得熊逸先生曾说过:“历史这东西呀,一百年来的事情尚且疑云密布,何况千年前的往事?”
春秋舞台上的主角大多是王侯大佬、国器中流或奇人佞幸,而芸芸众生,大多会随野草寂没、如风云流散,而关键的线索能否在史家纪事的竹编之间,隐然留存?
微言大义的《春秋》,已经对历史的记载剑走偏锋了。所以对莒国的史乘就着笔甚微,而是否能给我们留下向国命运的蛛丝马迹与草蛇灰线?探幽索微,接近真相,依然是后世史家不懈的追求。
当这代莒子入向而回,他披甲执锐,逡巡于都城之上,自我感觉还是雄心浩然、志满意得的。而在他的内心,必须有所作为,才让这座新建的都城更加丰满,才能让莒国振起中兴。
而这座新城,自然带有扩张的态势与雄豪的气度。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安卡拉7月9日电(记者秦彦洋施春)土耳其国防部9日发表声明说,一辆土耳其军车当天遭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人员袭击,造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