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据说在捷克的首都、历史名城布拉格,处处有卡夫卡留给这座城市和世界的痕迹。
布拉格有着气势恢宏的华丽教堂,令人惊叹的现代建筑,有触手可及且出奇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100多万对生活颇为满意的布拉格人。每年都有多于当地居民五倍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光,吸引他们的有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桥,当然,还必须有卡夫卡。据说在这座城市,游客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邂逅卡夫卡:明信片上,T恤衫上,火柴盒上,咖啡馆的名字里,又或者是在一位套着宽大外衣的小个子男人的铜像上。卡夫卡的书在这里也卖得相当不错,但它们还是不如他的形象。他标志性的存在让布拉格闻名于世,这座城市似乎无形中被他控制着。
捷克作家拉德克·马利所写的一本《寻找卡夫卡》的小书,贯穿着布拉格这座城市和卡夫卡的一生,试图去还原这名改变文学史的作家的生活轨迹。诚如很多阅读过卡夫卡的读者所知道的那样,卡夫卡其实拥有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读中学、大学,攻读法律,学习德语文学和艺术史,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四十一岁时病逝。除了有过三次订婚和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人生可谓乏善可陈。当然卡夫卡也是一枚文学青年,会定期参加一些读书会并和书友分享阅读和写作心得。
只是,这样的文学青年千千万万,为何卡夫卡是那个改变文学的里程碑的人物?
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试图寻找这样的交集,一个在生活上存在感很弱的作家,为何能写出一鸣惊人的作品。《寻找卡夫卡》中说,卡夫卡毕业后供职于布拉格的一家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年轻
的他在夜深人静时开始了写作。在写作中卡夫卡一直是矛盾的,他创作了几篇不同类型的小说并出版,但却焚毁了自己的亲笔手稿。1912年卡夫卡完成了短篇小说《判决》,在其中找到并确立了未来写作风格。“《判决》是我在22日至23日夜间,从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一口气写成的。当故事情节在我面前展开的时候,仿若我在水上行舟,我处于极度的努力与欢乐之中……”从卡夫卡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在写作这件枯燥的事情中能够得到的那种愉悦。或者说,写作是一种能给他乏味生活增添味道的方式。
布罗德,也就是在卡夫卡去世后拒绝烧毁他生前所有未出版作品手稿的那个人,和卡夫卡是在“布拉格德语大学生协会”里认识的。他很快成为卡夫卡为数不多的知心朋友之一,两人互相朗读自己的作品,一同上咖啡馆,去游泳馆,外出郊游。他们的小圈子里还有一名叫鲍姆的盲人作家和音乐家,大家经常聚在他的公寓里讨论新的文学作品。对写作环境上卡夫卡要求非常苛刻,所以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写作。即便如此,卡夫卡一段时间内在布拉格也是频繁搬家——就为了找一个绝对安静的写作场所。另外卡夫卡的写作总是“半途而废”,他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以及《失踪的人》均未完成,不只是长篇,一些中短篇小说也不了了之。不知是他刻意为之,还是短暂的生命让他还没来得及续写未完之作?
这大概就是卡夫卡一生和文学交集的简略状况,和一般的文学青年也没有太大差别。如果只是看他的作品,卡夫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活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忧郁的怪人,事实上并非如此。《寻找卡夫卡》中说,卡夫卡兴趣广泛,喜欢去电影院,喜欢运动,喜欢阅读科技界的各类新闻,对航空学尤其有兴趣。布拉格的清晨,卡夫卡会在打开的窗户旁边锻炼,如果有一些无聊的空闲,他会主动帮园艺工人做一些园艺的活计。虽然他在日记中也一再倾诉对工作的厌恶,实际上他是一名能干的职员。他通晓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认真程度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他既专业又深受同事爱戴,以至于后来想请假休养时一度得不到上司批准。也许他对工作的不满,只是因为这违背了他认为自己应该毕生写作的使命?即便如此,这似乎也不足以造成生活和写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的巨大矛盾。
读过不止一次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也多次了解过卡夫卡的生平事迹,依然不明白为何一个平凡的人生会创造出如此石破天惊的作品。并且,直到如今我们还不能完全读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作家本人似乎一开始也并不打算让我们读懂。
或许只能归因为,他就是历史选中的那个人。
新闻推荐
国际调查小组: 波音737MAX系列飞机 的审批认证存在问题
据新华社电一个国际航空安全监管机构联合小组11日发布报告称,美国联邦航空局评估波音737MAX系列飞机的能力不足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