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约翰逊正面临一个时间节点——11月15日,英国和欧盟谈妥“脱欧”贸易协议的最后期限要到了。外媒称,约翰逊面临抉择:要么与欧盟达成协议,要么与欧盟撕破脸皮,同时承受与美国分歧加深的风险。
正当外界翘首以待之时,欧盟方面传出消息——冗长的贸易谈判可能要一直持续到下周。那时才是真正的分水岭。舆论对此波澜不惊,因为人们早已数不清,在英国和欧盟旷日持久的“分手”大戏要持续到何时。
1英国希望以拖待变
拉锯8个月后,“这次终于动真格了”。英国《金融时报》称,在约翰逊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上周末通话后,英国和欧盟的首席谈判代表9日开始在伦敦启动最后的谈判,旨在于双方设定的最后期限11月15日前达成贸易协议。
种种迹象表明,谈判趋势似乎向好:其一,约翰逊态度有所转暖,认为达成协议是必须完成的事;其二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内部市场法案》的争议性内容,该法案是约翰逊政府9月“节外生枝”提出的国内立法,旨在为明年英国4个地区贸易流通设置规则,其中部分条款违反国际法,因而广受批评。
不过,英欧双方仍有至少两枚“硬钉子”要拔:制定统一的公平竞争规则、确保欧盟渔民继续在英国水域捕鱼。
长期跟踪英国“脱欧”事务的爱尔兰政府高级别官员科文尼11日证实,欧盟与英国本周不太可能就“脱欧”后未来关系达成协议,预期谈判将持续至下周。英国消息人士当天也淡化了本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路透社称,双方可能要到下周才能拿出协商一致的文本,将19日的欧盟视频峰会视为达成草案的最后期限。
英国与欧盟又一次放全世界“鸽子”?回溯过去8个月的贸易谈判,推迟期限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英国将于12月31日退出欧盟内部市场和关税同盟,英欧此前都将10月15日作为达成贸易协议的截止日期。然而,眼看着又过去一个月了,双方官员似乎仍在谈判桌前“啃指甲”。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认为,英欧踟蹰不前,既有分歧难以弥合的因素,也有谈判策略的考量。一方面,北爱尔兰地位、捕鱼权等都是难题。欧盟内部牵涉到很多国家的实际利益,其领导人不可能轻易妥协,因此表现得比较强硬。另一方面,英国今年经济衰退得很厉害,再加上“脱欧”的双重打击,处境比较困难。但英国人很喜欢施展谈判战术,不到最后关头不让步。现在的问题是,英国不断玩“下周复下周”的游戏,等到了12月,欧盟可能就无心继续谈判。届时,英国“无协议脱欧”,世贸组织争端机制仍陷于空转,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一些新领域并没有现成规章可循,将会有很多麻烦。
2英国遭欧盟美国施压
一些英国媒体劝首相少耍花招,早点“低头”,因为欧盟比英国更强大,伦敦金融城需要欧洲、英国工业需要欧洲、旅游业同样需要欧洲;更重要的是,英国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似乎已站在了欧盟一边。
英国首相府方面称,约翰逊10日与拜登通话25分钟,有英媒炫耀,约翰逊是全世界第二个与拜登通话的外国领导人,仅排在加拿大总理之后,英国方面为拜登团队把约翰逊安排得这么靠前感到惊喜。
然而,电话那头的拜登并不仅仅是表达感谢。据多家英媒报道,拜登在电话中对约翰逊发出警告,不要让英国“脱欧”破坏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必须维护有关北爱尔兰现状的《贝尔法斯特协议》(1998年由英国、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派签署)。
拜登的警告意有所指。今年9月《内部市场法案》甫一出炉,就点燃了拜登和其他一些美国议员的怒火。拜登当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绝对不允许《贝尔法斯特协议》成为英国“脱欧”谈判的受害者;美英之间的任何贸易协议,都必须取决于对此协定的尊重。一些美国议员批评英国政府已碰触到“底线”。
不难看出,约翰逊在“脱欧”问题上正面临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双重压力。有评论称,拜登的强硬不出意外。美国民主党一直将英国“脱欧”视为战略错误,拜登则将约翰逊视为特朗普的“助理”。如果约翰逊一意孤行,很有可能加深英美之间的分歧,英国或成为“大西洋上的一叶孤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说,在“脱欧”问题上,英国可以借助的外部影响主要来自美国。特朗普曾放出话来,要满足英国的一些愿望,包括尽快达成美英自贸协定等,这实际上也是给约翰逊“站台”。但拜登不同,民主党对“脱欧”本身就不感冒,拜登本人还是爱尔兰后裔。在此背景下,约翰逊想在英欧谈判上得到美国支持的空间和可能性正在缩小。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策略,适当缓和与欧盟的谈判气氛。
3“英国不再是一个强国”
再过一个多月,无论是有协议还是无协议,英国都要和欧盟说再见了。有英媒批评约翰逊,根本不在乎“脱欧”是否有协议,唯一在乎的是没人责怪他。也有英媒“同情”他,从2016年“脱欧”公投一路走来,他手里本有一把好牌,但却打得一塌糊涂。
“和以前一模一样,糟糕的政府正让英国日益虚弱。”英国《卫报》感慨道,在因新冠疫情陷入混乱前,英国已因为与欧盟久拖不决的贸易谈判步履蹒跚。“英国不再是一个强国,而且将永远无法再成为一个强国……”英国前首相、“留欧派”人士梅杰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英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在历史和声望之上,建立在欧盟成员国身份和同美国的紧密联盟之上,但突然间,这些都消失了。
回看过去几年,除了“脱欧”,英国几乎没给外界留下别的什么印象。它真的毫无征兆地因为一场“脱欧”而虚弱?
崔洪建认为,从硬实力上看,英国基本处于长期下降的态势。从软实力上看,“脱欧”确实淡化了英国在欧盟的强势地位,以及它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如果未来还不能处理好和欧盟的关系,它在西方世界也会逐渐被边缘化,舆论的担忧不无道理。
王义桅说,“脱欧”让大不列颠变成“小不列颠”。约翰逊所谓的“全球英国”、很快会有20多个自贸协议生效,其实是画了一张饼,目前仍是一种理想。英国原本想借“脱欧”转嫁国家内部、保守党内部的一些问题,转移民众注意力。但问题在于,英国最需要的是国内的治理和改革,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如果这方面跟不上,即便“脱欧”也是枉然。
综合新华社、《齐鲁晚报》报道
新闻推荐
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陆军宣布,多国部队和观察员(MFO)特派团维和行动中有5名美国士兵死亡。周四(12日)一架美国陆军“黑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