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际 今日美国 今日韩国 今日日本 今日俄罗斯 今日加拿大 今日澳洲 今日意大利 今日英国 今日法国 今日德国 巴基斯坦 今日新加坡 今日大马 今日菲律宾 今日越南 今日泰国 今日柬埔寨 今日印尼 今日缅甸 今日印度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际 > 多彩国际 > 正文

《现代经典战例》

来源:淮河晨刊 2021-02-20 08:52   https://www.yybnet.net/

上期提要:1975年3月,葡萄牙完成从安哥拉的撤军,安解阵旋即在美国中情局授意下向安人运发起进攻,试图独占首都罗安达,与此同时,安盟也在南方蚕食安人运根据地。面对围攻,安人运主席阿?内图向苏联、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出求援信,古巴派来250名志愿军,帮助安人运于同年7月夺回罗安达,将安解阵赶到乡下。

为保证作战进程,中情局甚至动用美军C—54运输机,直接把扎伊尔最精锐的第4、7步兵营送到安解阵根据地,帮助安解阵夺取安哥拉北部重镇卡希托。阔气的美国人还送给安盟一架公务机,用于搭载南非军事顾问,以便就近指导安盟作战。

此时,安人运军队还十分弱小,不擅长正规作战,能否挺过最困难的岁月,关键看古巴志愿军的表现了。10月7日,古军在南部诺顿马托斯镇首次与安盟—南非军队交战,古巴军人出动5辆T—34/85坦克和多架轻型攻击机,击溃只有皮卡、迫击炮的安盟—南非军队,14名南非军人送命。失败的南非人发誓报仇,一周后,又组织起多达1000人的“祖鲁”特遣队,乘运输机空降安哥拉中部城市比耶,抄袭古军后路。此举果然见效,当地的安人运守军丢下古军四散奔逃,在接下来的血战中,古军有130多人战死,好不容易才跳出南军包围圈,而整个安哥拉中南部也落人敌人之手。

面对南北夹击,安人运向苏联和古巴发出“加大支援”的呼吁,11月初,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批准代号“卡罗塔”的军援方案,隶属内务部的特种部队与炮兵搭乘苏联安—22运输机直飞安哥拉,古巴商船队则负责输送其他后续部队和装备。11月中旬,援安的古巴志愿军已达9000余人,配备各式坦克装甲车辆130余辆,大口径火炮97门,外加几架苏联送来的米格—21战斗机,安人运也在控制区内进行总动员,军队人数扩大到2.6万人。

实力有所恢复后,古巴军事顾问建议安人运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集中主力打击较弱的安解阵—扎伊尔联军,但安人运军事代表多斯桑托斯(今安哥拉总统)则坚持安盟—南非联军离罗安达很近,要优先消除“肘腋之患”。11月23日,安人运执意向安盟占领的南部铁路枢纽基巴拉发起攻击,由于缺乏空中支援和战术配合,安人运被南非军队和安盟打得落花流水。

遭遇惨败后,安人运领导人总算冷静下来,更加依赖古巴专家指挥作战。很快,古巴派来一支航空兵大队,他们除了培训年轻的安哥拉空军,还直接参

与打击敌军的行动。再看对手方面,注意到古军全面参战后,美国、南非以及

扎伊尔也决定提升武装干涉级别,美国中情局就派人驾驶没有国籍标志的运输

机闯入安哥拉领空,把军火直接送到安解阵和安盟的营地里。

1976年1月25日,安人运—古巴联军向安解阵占领的卡希托发起进攻,古巴空军全程给予支援,密集的轰炸瓦解了安解阵成员的抵抗斗志,安人运—古巴联军则捷报频传。2月15日,双方在圣萨尔瓦多展开决战,由古巴军人组成的装甲兵纵队渗透到安解阵—扎伊尔联军后方,捣毁了四处秘密补给点,还当场击毙多名为中情局服务的白人飞行员。这一奇袭重挫了安解阵—扎伊尔方面的士气,前线部队乱作一团,特别是扎伊尔干涉军置盟友于不顾,向刚果河狂奔,试图早点逃回国内,许多人在混乱中被踩死和淹死。此役过后,安解阵已不再是安哥拉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除掉北方大患后,安人运—古巴联军得以集中精力对付南非—安盟集团。1976年2月,安人运发起代号为“大草原”的新攻势,全力攻打安盟重镇万博,古巴空军实施了不间断的对地轰炸,摧毁了南非军队的所有重武器。战至3月27日,鉴于战局无可挽回,南非政府宣布从安哥拉撤军,而安盟也被安人运赶出城镇,只能重回密林打游击了。同年12月,由安人运领导的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这也标志着安人运—古巴集团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转化成政治胜利。

战后评估

安哥拉战争造成多达10余万人死伤,直接参战的扎伊尔、南非和古巴也有近2500人战死。从战争进程来看,古巴志愿军为安人运的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据俄罗斯媒体披露,光古巴空军就向安哥拉派遣了数百名飞行员和地勤机械师,特别是南非白人政权介入安哥拉战事后,古巴人的战斗热情被彻底激发起来,已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的作者)那时就呆在古巴,他曾回忆:“古巴军人争先恐后地参加国际主义运动,誓将安哥拉人民从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亲自制订援安计划,仿佛这场战争决定的不是遥远非洲国家的命运,而是古巴本身的命运。”

引爆两伊战争的“萨达姆闪电战”

1980年9月,10万伊拉克军队展开越境作战,妄图粉碎伊朗军力

1980年,一心想当“中东霸主”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借宿敌伊朗陷入内乱之机“浑水摸鱼”,夺取有争议的阿拉伯河控制权,继而称雄波斯湾。他所选择的开战方式是闪电战,希望效仿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方式,“用30天闪电战赢得战争”。然而,命运没有垂青这个狂妄之徒。

战役背景

传统上,伊拉克并非伊朗的对手。伊朗的面积和人口均3倍于伊拉克,加之伊朗国王巴列维亲美,获得美国的全方位军事援助,因此萨达姆在1979年之前,并没有入侵伊朗的想法。

然而,这一切随着1979年伊朗国内爆发伊斯兰革命而改变。这场革命导致巴列维出逃,新掌权的霍梅尼另行组建革命卫队,并视旧王国军队为“反动余孽”,伊朗军队在7个月内损失1.2万名军官,大批军人退役。至1980年开战前夕,伊朗军队(不含革命卫队)兵力从28.5万人锐减至15万人,许多步兵师的人数不及伊拉克的一个旅。反观积极备战的伊拉克,军队人数上升到20万人,12个旅秘密扩编为师。

此外,萨达姆还积极笼络害怕伊朗“输出革命”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在这些国家支援下,伊拉克军队列装了2750辆坦克、2500辆装甲车、920门火炮、240架战机。而伊朗尽管拥有巴列维时代遗留的447架军用飞机(包括77架美制F—14战机)、1735辆坦克、3140辆装甲车、1000余门大炮,但完好率都不超过40%,这显然令萨达姆增添了信心。

战役经过

1980年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借口“伊朗炮击阿拉伯河上悬挂伊拉克国旗的船只”,出动战机轰炸伊朗15座城市和多座空军基地。萨达姆还嘱咐空军指挥官,要用“霹雳手段”将伊朗空军瘫痪在地面上。伊拉克共出动两波机群,一波至少192架,另一波至少60架。

下期看点:1981年5月,伊朗开始收复胡泽斯坦省沦陷区,重点是解救围困半年多的石油输出港阿巴丹。虽然萨达姆对伊朗的反攻早有预料,但仍被打得狼狈不堪。激战3天,伊朗2个步兵师和1个革命卫队旅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成功将围攻阿巴丹的伊拉克军队赶到卡伦河。

新闻推荐

乌克兰宣布对反对派领导人等实施制裁

亲俄反对派领导人梅德韦丘克(Medvedchuk)及其妻子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2月19日报道,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丹尼洛夫...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现代经典战例》)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