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罗马人认为它是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造成的。1880年,法国人拉韦朗找到了疟原虫,他因此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奖。1897年,英国人罗斯确认了蚊子在传播疟疾中的作用。他先拉韦朗5年摘得诺奖。
疟原虫的子孢子由蚊子唾液注入到人体内之后,约半小 时后就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到40天发育成熟,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这个时期被称为“红细胞内期”。
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 红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会伸出不规则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过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分裂,形成裂殖体,胀破血红细胞。裂殖子散出时,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使患者最初出现寒颤继而发热。因为虐原虫的这种生殖周期,让疟疾患者产生周期性的寒战和发热现象,俗称“打摆子”。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天生有两个脑袋的金花球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