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温家宝总理几天前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题为《未来中国的走向》的演讲,提出未来中国的“四个走向”: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
这段话,在海内外引起不少关注。国外担心中国强大会带来和平威胁的人们,疑虑可以消减一些;国内担心改革乏力重走回头路的人们,也可以安心一些。
其实,未来中国的走向,并不像海外一些人所疑虑的那样难以捉摸,归根到底,一个国家的走向,取决于民心和民意,也就是民众对未来的梦想和憧憬。从上世纪民族独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解决温饱、实现工业化,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小康追求、民主法治追求,一步步走来,一次次重大方向选择,都是民心的推动,民意的支撑。要预测未来中国的走向,仍然要把握这个规律。
昨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历史,从革命年代到1949年后的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的每一次成功,无不是应和了民心与民意,尊重了民众的意愿,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实现了民众的夙愿,而每一次的挫折,都是背离民意的结果。未来的中国同样如此。
不管是经济富裕、民主法治还是公平正义,都是民众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追求,这一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清晰可见。民众关心收入分配改革,关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关心政府的三公消费,是希望自己手里的钱宽裕一点,国家再公平正义一些;民众关心药家鑫案,围观高晓松醉驾,热议审计报告,甚至人肉“郭美美”,说到底,是希望我们这个国家“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把握了民心,就能把握中国的走向。在网络上,我们听到一些反对改革、鼓吹回到计划时代的声音;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违背市场原则、违背法治规律的做法,甚至一些不够公平正义的身份歧视制度有所抬头。所有这些,让我们心存疑虑,充满担忧。但是,只要想想民心之所在,民众之力量,就会乐观许多。
不是我们选择历史,是历史选择了我们。不管是总理,基层官员,还是民营企业家、记者、律师、普通职员,在今天的中国,每个人都对未来的走向肩负职责。有的人力量大,责任就更大一些。是顺从民意,为“人民富裕、民主法治”的中国添砖加瓦,还是牢守既得利益不放开,像一些高速公路收费部门所表现出来的“反改革决心”那样,选择在个人,评说在历史。
(据7月2日《新京报》)
新闻推荐
□洪信良在上海打拼了十几年的张女士夫妻俩,如今身家数亿。她自个养的几个子女都已移民国外,而当年因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好几个儿女”,送给了别人抱养的小女儿,却随养父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