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刘继潮先生的大作《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荣获“十二届全国美展·理论奖二等奖”,我找来拜读之后,感触颇深。实际上,这本书,回答了我心中一直存在的两个关于美术批评的疑问。
第一个问题是,众所周知,西方绘画和中国古典绘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觉体系,由于西方学者在理论上的强势地位,从20世纪初开始,“透视”“散点”“解剖”等术语也就弥漫在中国美术批判的天空。那么,在面对西方的科学主义时,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以中国式的禅、道等“唯心大法”来抗拒,或者是以“写意”“意境”等老生常谈来以不变应万变?
而在这两条路之外,继潮先生走了一条中间道路。他从中国古代最具科学色彩的典籍《梦溪笔谈》中汲取原动力,拈出沈括“山水之法,以大观小”这一金句,抓住“游观”这一灵性线索,紧扣视觉心理和视觉范式等以往学者或无意疏忽或有意规避的关键词,进行了他对于中国绘画的重新梳理。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视觉,则是思想的前台,所以,继潮先生经由对中国人视觉心理和视觉范式的把握,又进入了对中国式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乃至价值观的剖析。这是一个相当细腻也相当新颖的角度,同时由实入虚,立论从而更加扎实。因此,这不仅是一本视觉之书,更是一本思想之书;不仅是一本国画之书,更是一本国学之书。
当年,享誉整个世界的英国美术史大家恩斯特·贡布里希,正是从视觉心理和视觉范式入手,不放过每一个有价值的视觉素材,不放过每一个有意味的画面细节,从而拼接出一条完整的西方视觉链条,进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西方视觉帝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潮先生是东方的有着贡布里希那样大格局的学者,还是比较妥帖的。
研究美术史的西方学者那么多,为什么贡布里希会出在英国?我想,这是因为英伦是罗素、怀特海的故乡,是“科学哲学”这一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滥觞的地方,贡布里希受其熏染,在科学、哲学和艺术之间,保持了优美的平衡。而华夏大地上的继潮先生,也同样有着海量的思想资源。比如,《梦溪笔谈》就充满了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其中有许多“好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却与在探索道路上辛勤跋涉的继潮先生有了一次相逢和缘分。还有,从墨子的“小孔成像”到易经的本体之“观”,从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到屈原的“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从五代顾闳中的“目识心记”到荆浩的“须明物象之原”……无论是带有素朴的科学观察意味的“看”,还是融合了人的本性、人生的意义和宇宙自然的“观”;无论是对眼神和心灵的释放,还是对绘画技法的突破,中国人在很长时间里都一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这些,都成为继潮先生理论研究的养分。此外,他的文字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更加好看,更加灵动。与贡布里希相对比较正统的科学主义和比较规矩的学院派相比,继潮先生的文字有着曼妙的东方格调,这应该也是一种“让科学走心”吧。
如果说当代社会,是由大片、动漫、视频和各色时髦画作构成的大视觉时代,那么,我们原先认为是黑白照片的古代,其实也是一个色彩纷呈、心花怒发的时代。古人比我们看得更远、更深、更细、更精,最为本真的大自然,和最为天真的心像,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大美。虽然这样一个远去的大视觉时代已经不可复制,但继潮先生至少在理论深处,将其复活了。
可以说,这本《游观》实际上是一幅漫漫长卷,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能在纸上作庄子式的“逍遥游”。
第二个问题是,在当前美术批评心灵鸡汤化、庸俗社会学化的情势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从事美术批评?
继潮先生在这方面或许同样能提供一个典范。首先,他的身份是复合型的,既是卓有成就的画家和书法家,又是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家,更是中西学皆通的人文学者,正如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所言,他“是一位具有特殊学者气质的学者画家”;其次,他有意识地避开美术界的名利场和时尚派对,走了一条古朴而超前的道路,这条路看似冷清却充满着迷人的风景。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游观》这本书的深度、厚度和锐度,在当下一堆亮闪闪的文艺批评碎片之中,它以浑厚的质感,散发出低调而悠远的光芒。
(《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
徐晴 制图
新闻推荐
对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而言,最近“意外”有点多:先是脱欧公投风云变幻,让他的首相生涯提前出现句点;后有保守党党魁推选提速,把他提前推出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仓促之间打包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