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蝇王》创作于1954年,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英国小说家和诗人。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美丽但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这是一本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那颗布满苍蝇的猪头则象征人性恶,象征了人心中的黑暗世界。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海军司令的儿子,理性而勇敢,有号召力和领导才干。当他拾到一只海螺号时吹响了它,聚拢了分散的孩子们,并经过大会成为了领袖,他力主保持篝火,以烟为信号争取获救。杰克是唱诗班领队,他对拉尔夫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点、遇事开会并举手发言、海滩上始终燃起一堆火作为求援信号这些文明社会养成的有秩序的做法不屑一顾,崇尚以破坏,掠夺获取食物的野蛮人行径。随着“野兽”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杰克一派,仿效野蛮人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却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从而失去了得救的宝贵机会。
在失去人类文明道德体系的约束后,人性中“恶”的一面占了上风,杰克为了夺取领袖地位,带人袭击了拉尔夫的住所,在激烈争斗中,拉尔夫最要好的朋友猪崽仔在混战中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拉尔夫自己也陷入重围。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这群男孩最终彻底毁灭了这里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
“野兽”是《蝇王》中的主要象征意象,代表的是孩子们心中的邪恶。中国人一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仿佛每个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所以总是形容人“如孩童般纯真善良”。但是,非主流思想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虽然我们不想承认,然而却也无法否认,不管是从现实,还是内心的潜意识,似乎驱动我们的都是原始的欲望,野兽般的本能。慢慢的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我们在社会上学习了许多“规则”,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我们慢慢变成了“善人”。如果有一天我们远离了道德文明的约束,我们内心潜藏的名为“恶”的小兽会不会蠢蠢欲动的想要展示自己的存在?
在《蝇王》中,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极端的答案,失控与杀戮,即使在未成年的少年身上,也一样存在。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他特有的冷静思考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自相杀戮的根源,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的结果展现出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和文明、理性的脆弱。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新闻推荐
(网络图片)□于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14日介绍“十二五”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就,称中国目前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尹蔚民介绍说,经中央批准后...